2022年11月30日,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在这个“商业规划”中,北京提出了要在2035年基本完成“国际消费中心”的建设。

而且要成为“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城市”。

所谓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务院在2021年7月一共批准了五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

而北京是里面第一个明确提出“商业专项规划”的城市。

根据北京的“商业构想”,要打造“四级商业中心”:4个国际消费体验区+29个城市消费中心+84个地区消费中心+N个社区型消费中心。

可以说,北京的“大商业帝国构想”非常宏大。

而且从“商业布局”上看,北京的大商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主城区”,4个国际消费体验区,老城区就占了3个,还有1个位于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

根据我们的估算,北京每个“国际消费体验区”的商业总规模都不会低于100万平米,如果按照集中型商业人均0.2平米来估算。

北京四个“国际消费体验区”至少需要2000万人来消费。

如果再加上“29个城市消费中心+84个地区消费中心”,北京大规模的商业布局需要多少消费人口才能维持,相信这个数据是“巨大的”。

2018年北京曾经公布过数据:

北京商业存量面积在7000万平方米左右,营业面积在4200万平方米左右。

按照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计算,人均商业营业面积约2平方米,而人均商业建筑面积已经超过3平米

上海的人均商业面积仅有1.4平米,国际标准的合理面积是1.2平米,否则就会导致商业“产能过剩”,经营压力大。

简单来说,对于北京人口来说,其实商业面积已经有点过剩了。

那么,为什么北京还要如此大规模的布局“大商业帝国”?打造成为中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背后的逻辑,其实也比较简单。

那就是“大虹吸效应”:北京的想法是立足于“北京都市圈”,来打造成为整个“北京都市圈”的核心消费中心城市。

那么,“北京都市圈”有多少消费人口?

保守估计接近4000万人:北京自己有2100万人,廊坊有600万人,保定(含雄安新区)有900万人,张家口有400万人。

如果按照“北京都市圈”4000万消费人口来计算,北京的商业面积不仅没有过剩,其实还显得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商业面积。

由此可见,北京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2100万人,那就是“什么都做不大”,更别说“什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了,北京商业都已经严重过剩了。

但是如果北京将消费人口放到整个“北京都市圈”,那北京的发展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人口依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关键的问题在于,北京如何让“整个北京都市圈”的人口都过来消费呢?

其实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加快打造“北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系统”:将地铁、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等尽快延伸到周边城市。

这样,就可以“虹吸周边城市人口”过来消费了。

第一,向东将22号线和京唐城际延伸到廊坊北三县,就可以将廊坊北三县120万消费人口虹吸到通州,来维持通州上百万平米的商业运营。

尤其是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甚至可以把天津、唐山的消费人口也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虹吸过来。

这样一来,北三县、唐山、天津滨海要想再发展“大型商业中心”就有点难了,消费人口都被北京“虹吸干净了”。

第二,向南通过“城际联络线”,“京雄城际”,“R1机场快线”等线路,将廊坊市区、永清、固安霸州、雄安新区等消费人口,统统“虹吸到北京”。

这样,北京南城的商业中心就可以维持起来了。

总而言之,北京要想把这个“超级商业帝国”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搞起来,最关键的还是要虹吸更多,范围更大的“消费人口”才可以。

如果仅仅局限于北京2100多万的人口,北京就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将会明显落后于上海。

只有将目光放长远,加速打造“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加大对周边城市的消费人口的“超级虹吸”,才能让北京更加强大。

这样一来,可能将会对天津的发展空间造成更大的“挤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北京虽然“常住人口”是限制的,是有上限的,但是北京的“消费人口”却是潜力巨大的。

因为北京是整个“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而整个“北京都市圈”消费人口高达4000万以上,如果北京不能把握住“都市圈”的发展红利。

那北京就白白浪费了这些“人口资源了”,甚至在未来的发展将远远落后于上海,甚至是广州和深圳。

因为上海在2022年已经提出“大上海都市圈”的发展构想:居然把上海都市圈的消费人口扩展到了8000万人!

上海这是要“逆天”!

所以北京一定要加快“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建设了,要尽快提速将城市轨道向环京、雄安等地区延伸,加快虹吸“北京都市圈”的消费人口。

只有这样,北京的未来才能真正爆发!

【加入交流群,请私信大山老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