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从过去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得到了有力回答。

但专家提醒,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耕地就那么多,潜力就那么大,紧平衡仍然是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

“国土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同时,中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质量不高,超过一半的耕地靠天收。从“国土二调”至“国土三调”的10年间,我国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了26.5%。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也时有发生,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当前全球粮食安全拉响警报,18亿亩耕地红线守的是“生命线”。

“红线”背后的守护

针对“国土三调”反映的不合理的耕地流出问题,自然资源部采取了加强耕地保护的一揽子措施。

在法治建设方面:配合立法机关完成《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改工作并颁布实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耕地保护法》草案正在起草。

在明确红线方面: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先行在5省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开展了“三区三线”划定试点。确立2035年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明确除6种情形外,所有现状耕地必须全部划入耕地保护红线,带位置分解下达。

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自2018年以来连续4年组织开展补充耕地核查,涉及补充耕地项目15.8万个,查出问题的比例平均占5.2%,问题项目全部退回地方整改,确保补充耕地真实、可信。

自然资源部严控耕地在农用地内部转换。针对“国土三调”反映的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造成大量耕地流失的问题,新设立了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明确要求对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必须在年度内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也要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部实施“增存挂钩”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4年来,全国共处置2018年底前批而未供土地1372万亩、闲置土地436万亩。提高土地征收成片开发门槛,控制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十四五”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950万亩,比“十三五”减少15%。严格各类建设项目定额标准审核,十九大以来,自然资源部审查核减建设项目占用耕地36.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17万亩。着力提升产业园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在严格执法督查方面:2018年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9.07万宗,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047人。自然资源部直接或联合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6起,挂牌督办19起,公开通报222起土地违法案件。

保护如何加码?

自然资源部指出,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前提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全社会必须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全面提高用地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一是加快推动《耕地保护法》等立法进程。将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耕地年度“进出平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禁止性规定等要求和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

二是严格耕地用途管制,落实好“两个平衡”。一方面,严控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紧盯补充耕地真实性,完善新增耕地质量验收办法,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另一方面,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稳妥实施耕地“进出平衡”,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

三是采取革命性措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例如:进一步完善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土地要素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工业用地供应方式转变,健全盘活闲置和低效产业用地的市场机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路径。

四是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稳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落实“大棚房”问题清查整治长效监管机制。综合运用卫片执法、挂牌督办、公开通报等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涉及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向社会释放严守耕地红线、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的强烈信号。

五是严格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党政同责。推进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运用,对完成保护目标、成效显著的省份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保护目标的实行补偿性惩罚。层层压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实行刚性指标考核,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来源: 国是直通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