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浙江召开“万名干部助万企”精准服务活动动员培训会,浙江全省将选派万名干部进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突出问题。选派干部进企业早已不是新鲜事,浙江江苏此前都有相关探索。尤其在2020年2月,新冠疫情刚刚得到控制时,浙江多地就有“助企联络员”制度,两年多时间过去,“助企联络员”的工作更加常态化。

这个模式有多大用处?有什么难处?还能怎么提升?

能解决更多共性问题

来自天台县商务局的陆晓卫已经做了三年的助企联络员,对接的是天台一家从事体育用品外贸的上市企业。今年,那家企业需要往海外分公司派驻一名管理人员,但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出境审批没有那么顺利。上午,公司管理层给陆晓卫打了一个电话,说明了情况,她立刻着手联系起相关部门。多方沟通下,县出入境管理大队联系了该企业,表示会进一步简化相关程序办理。更加令陆晓卫欣慰的是,她在当天下午就接到了企业的电话,对方告诉她,商务局正准备和各家外贸企业洽谈,发放一张调查表,统计看看有多少需要外派的名单可以一并报上来。“从个性问题的解决惠及了更多有共性问题的企业,这让我觉得助企员的工作更加有意义。”陆晓卫说。

与天台不同,桐乡乌镇的助企联络员模式是将乌镇划为龙翔、民兴和民合三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置一位片区长、一位副片区长和数位专员,形成一个片区专班模式。助企联络员们主动下沉到企业,每周固定时间进行走访,一个上午能够走访三四家,了解企业需求。“助企联络员发挥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疫情期间复工复产,而是更加趋于常态化。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是人员用工保障,另一方面是金融资金支持。”乌镇经发中心金晓杰告诉记者。比如最近,乌镇的助企片区专班排摸到了六家资金缺口较大的企业,于是联系到了桐乡市多个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一对一上门服务。目前,已经有一家企业申请到了500万元的科技贷金融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总的来说,助企联络员模式的确起到了不少作用,能够让政府更好地有的放矢,有呼声再出政策。

要磨合才能建立信任

助企员也有难处。

一些企业平时并不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可能心底会有些排斥,虽然助企联络员们本着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心去到企业,但企业却担心是来“发现问题”的。因此见到了助企联络员,也是客客气气,说自己都很好,没什么难处。

还有的企业,即便有难处也不敢开口说。“比如涉及厂区改造,会有政府跨部门的壁垒,也许规划同意了,用地不同意,或者环保不同意,企业觉得和你说了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事端。”一位助企联络员坦言。

因此,助企联络员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是很重要的,那就需要更多面对面的沟通,需要时间去磨合。台州市黄岩区企业办专职副主任肖君华告诉记者,即便黄岩目前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线上系统,企业可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上报,但黄岩区仍然鼓励助企联络员们能够定期去到一线,和企业相关人员坐下来认真聊一聊。“助企员的工作绝不是在屏幕上点一点就完了,当你主动当面对接企业的时候,你才能深入了解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由表及里地分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肖君华说。

陆晓卫明显发现,在和对接企业建立起信任以后,他们如今的联络越发紧密了,企业有什么困难,总会主动给她发微信或者打电话,把她当做“自己人”。

不可能变成“全科医生”

助企联络员能发挥何种程度的效用?陆晓卫提到,在和企业联系的过程中,如果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一定会尽快积极协调解决,但也有一些诉求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比如用地申请、市场要素制约等等。

“把助企联络员变成‘全科医生’是不现实的。”肖君华坦言,比如假设是一个本职工作在卫生系统的助企联络员,让他立刻搞清楚一家外贸企业的情况是存在难度的,毕竟“不对口”。黄岩区想出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线上“专家团队”,这样一旦助企联络员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咨询专家团队,根据专家给出的建议再去一一落实。

“无论如何,助企联络员都能够起码起到一个‘联络’的作用,收集、排摸到问题。这样在所有的问题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类,哪些是个性问题很快就能够解决,哪些是如用地申请这类共性问题,也可以慢慢向上争取,以后推出新的政策。”肖君华说。

还存在一种情况,是助企联络员给出了解决方案,但因为各种原因,企业很难采纳。比如在今年疫情中,乌镇的一些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助企联络员们牵线搭桥,到企业调研后引进了数字化改革团队为企业设计方案,即用机器换人,让工厂能够实现更加标准化的流程生产。“方案都做好了,企业却不采纳。”乌镇一位助企联络员无奈地说。“考虑到运营成本、数字化改革后也缺乏一些专业人才后期维护,企业觉得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也没什么不好,就拒绝了我们的提议。”因此,怎么进一步令企业转变思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刘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