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报专题报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简洁隽永的古语,折射出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积极推动发展的向上朝气,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

这样的观念,潜藏在心灵,塑造着气质,决定着命运。就拿柳林县“沟门前”碗团的命运来说,它从一个地摊小吃发展成“中华名小吃”,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推广,这其中潜藏着创始人多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人事迹呢?让我们一起去品味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省级非物质文化碗团加工技艺传承人贾旭东的创业创新故事。

技术革新:从地摊小吃到中华名小吃

据《柳林县志》记载:“荞面碗团是柳林城区的传统特产,清香醇美,四季咸宜。邑人多有以蒸售碗脱为业者,从不滞销。”由此看出,柳林沟门前的夜市下,碗团是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

1907年,贾德堂承祖上碗团技艺,在沟门前明清街摆起第一个贾记碗团摊。随着买卖扩大,1915年,贾德堂盘下邻北两间门面,创建“永发长”字号的碗团店铺,其采用前店后坊、以销定产模式经营,生意红火。1927年,贾德堂长子贾永发随父打理碗团铺生意。

时过境迁,但“永发长”碗团店铺一直保留着。2002年,贾永发侄子贾旭东传承家族生意,在原址基础上投资100万元,注册“沟门前”商标,成立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

“现做现吃,隔夜就变质”,这是柳林碗团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根源。如何突破这一技术瓶颈,让柳林碗团走出吕梁山呢?传承祖上手艺的那一刻,贾旭东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在经营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真空包装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核心技术。而背后的实施却需要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牵系着产品质量、推广、品牌等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沟门前碗团

轻易不言败的贾旭东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他买回了真空包装机灭菌锅。但是,碗团蒸熟以后,在什么时候、什么温度下包装和灭菌,成了困扰他的一大难题。最初包装出来的碗团,用贾旭东的话说就是,“看上去和高粱面饼子一样,吃起来和玉米面窝头一样”。这样的东西就不是碗团了,怎么办?只能倒掉。一次一次地试验,一筐一筐地往外倒,邻居们对贾旭东的母亲说:“你家儿子神经有毛病了吧?”功夫不负有心人,7个月之后,贾旭东终于找到了包装灭菌时温度和时间的最佳结合点,做出了既能保持农家风味又能存放6个月不坏的碗团。他开始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原理上,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进行批量生产。

贾旭东说:“通过研发真空包装的碗团产品,让柳林碗团能走出柳林,走出山西,走向全国!让柳林碗团地方名吃天下人共享!”

现在,贾旭东的厂房每天要消耗300公斤左右的荞面,制作上千碗碗团,产品销售至太原、西安、乌鲁木齐等主要城市。现在,沟门前碗团平均每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工艺精进:让传统味道与流水线完美融合

在山西有这样一首歌谣:“山坡坡上长着九十九样草,柳林三镇的小吃就数这碗团好,三棱棱那个荞麦做原料,双手手和面来它有劲道,旺火火蒸来木片片搅,老传统工艺它有诀窍……”这首歌谣不止是对柳林碗团好吃的赞美,更是对碗团传统加工工艺的描述。

在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碗团能否保留传统手工艺的味道?这关乎这个小吃生死存亡的的命运。贾旭东最终用实践证明,在不改变手工生产原理下,结合现代与传统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科学可行。

沟门前碗团生产车间

走进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碗团生产车间,可以看到有几个铁罐,那其实就是扩大了的和面盆,里边机械臂模仿手工和面的方式在和面。

据工作人员介绍,柳林碗团和面有个讲究,是把面先和硬然后再加水稀释成面糊的,和好的面糊再通过管道打在了盘子上,通过流水线流动,慢慢地蒸好。

蒸好的碗团要进入下一个工序——成型。有一个漏斗状的设备,是模仿手工拧搅的,里边有一个机械臂,来回旋转像是手拿着木片片一样,不断拧搅,这样出来的碗团口感会更加细腻均匀,口感更佳。

这就是贾旭东在无数次试验、失败、再试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出的一套汲取传统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流水线,不光保留了柳林碗团的好吃,更是通过现代化流水线作业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口感筋道爽滑,保质期最长半年。”沟门前碗团的产品质量获得了多个荣誉称号:吕梁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省百姓放心食品品牌”、“省质量标杆企业”等。

“沟门前”是首家真空包装碗团的研发者,所以在产品创新上一直出新,除了传统碗团圆碗装,还有方便面碗装、走餐饮的袋装产品。

中华名小吃之沟门前碗团

“沟门前”除了在生产端的研发精进,更是在产品销售上下文章,开发出了碗团菜品的108种之多的吃法:如芝麻饼炒碗托,炝碗团,鲍汁扣碗团,豆芽炒碗团,酸汤碗团,香辣炸碗团等等……

目前,柳林沟门前食品有限公司年营业额达2000万元以上,直接间接带动就业约6000人,整个产业链创造社会价值2亿元以上。沟门前碗团先后荣获 “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名小吃”及“山西省十佳传统小吃”等称号。

业态创新:整合杂粮优势 做成连锁航母

“我们开在全国的小吃店不仅卖碗团,还要卖山西的面食和小杂粮,我们的目标是建造特色面食小吃连锁店的航母,构筑农产品出路的终端端口,让山西农产品找到出口。”这是一位企业家的使命和担当。

贾旭东认为,山西特色面食要乘上文化旅游大船。因为山西现在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吃’。

立足小吃,跻身产业。在贾旭东看来,地方小吃中蕴含着潜在的大市场,前景广阔。而老字号激发新活力,引领产业发展,则是老字号的责任担当。

沟门前产品和店面展示

“随着整体社会节奏加快,‘80后’‘90后’甚至‘00后’人群,成为社会消费主力,互联网打破时间与空间概念,外卖市场潜力巨大,‘方便食品’将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在沟门前系列产品中,一种用黄米和红枣制作的特色小吃“枣糕”,深受市场欢迎。“推进产品终端化和方便功能化,才是农产品的真正出路。”贾旭东在分析本土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时说。

“无论是产品还是渠道,谁掌握终端,谁就是王牌。”贾旭东坚信自己的观点。他同时认为,推进农产品“方便食品”化,将是百亿级别的大市场,前景看好。

“沟门前不止于碗团,包括柳林农产品加工的范围,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贾旭东觉得,柳林的红枣、小米等农产品都有挖掘潜力,下一步将研究开发更多的沟门前系列产品,拓宽和激发老字号的市场竞争力。“依托产品及品牌渠道资源,让传统小吃走向工业化生产、产业化推进,从而步入快消品行列的业态创新之路。”贾旭东信心满满。

张晓利 贺丽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