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卡不再是上班族的专利。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如果有的家长不及时在家长群接龙,老师往往还会专门提醒——以下同学还没提交打卡:@某某妈妈@某某爸爸……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和疫情带来的线上教学普及化,如今孩子们需要打卡的内容变得非常丰富,有家长反映,他们疲于应付打卡;但也有家长表示,孩子在打卡后有了很好的收获。
打卡作为一种学习监督的手段,确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互联网和线上教学带的便利,也让打卡更加迅速及时,更有利于提高家校互动合作的效率,让家长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形成合力。如有的家长反映,像佩戴红领巾、整理书包、系鞋带、剪指甲都是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通过打卡的方式让孩子得到了极好的成长,逐渐培养出了对劳动的兴趣与爱好。
不过,如果打卡涉及面太宽且呈现出形式化倾向,则会带来两个突出的负面效应,一是让家长和孩子为完成打卡任务,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调查的情况看,有的小学生家长每天打卡一个半小时,不仅孩子觉得累,兼职当摄像师和导演的家长更累。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不断增加的打卡任务会拉长时间线,也会增加身体和心理的疲惫程度,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只能用摆拍等方式应对,失去了打卡的实际作用。
二是内卷化趋势会加重家长的焦虑程度,让打卡成为一种难以完成的任务。打卡所呈现的结果,会通过微信群、校讯通和课程软件等方式进行集中展示。再加上一些老师的当众点评和点名督促,实则上就带来了内卷式的竞争。比如很多实践类的作业,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无法独立完成,就需要家长的辅助和支援,还有一些平台作业要求家长全程协助,甚至还要家长签字才能认可。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干脆不闻不问,直接甩锅给家长由此代劳,无形中又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超过2小时,而陪作业已成为影响家长幸福感,诱发亲子矛盾、家校矛盾的社会问题。为此,不少家长为此心梗住院,有人脑出血奔急诊……陪作业焦虑成了家长面临的共同烦恼。在高度内卷化的时代,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相反变得日益严重。尽管教育部和不少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纷纷发声,要求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将其作为减轻教育负担的重要措施,不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实际上被绑在了打卡的战车上,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家长在打卡方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教育负担。由此所带来的恶果是,教育减负的初衷没有达到。让无意义的竞争变少,如此才能真正利国利民。教育负担过重,不但让孩子过得极其辛苦,家长的焦虑感也会越来越强,甚至像流行病一样蔓延和传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教育负担过重会抑制生育愿望,有孩子的不愿意再生,没有孩子的则因受到焦虑的影响而生育愿望的下降。生育愿望不强,对整个人口战略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为此,需要对打卡从教育负担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一方面要对打卡的数量进行必要的限制,区分出必打、可打和不必打等类型,对可打可不打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限制,以标准和类型来约束打卡行为,对明显形式化的行为要实施干预和处罚。另一方面,教育等主管部门对于打卡的行业行为要实施有效监督,同时要指导行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和约束,避免过多过细流于形式,让打卡陷入痕迹管理的窠臼。
作者: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