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世名画《步辇图》与文成公主入藏有关?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步辇图》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但其背后的故事你们知道吗?它究竟隐藏着多少耐人寻味的趣事和史实呢?《步辇图》相传是由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它长129.6厘米,宽38.5厘米。官方介绍描画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取材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的事件。

《步辇图》

那历史上这件和亲事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又是否与这幅步辇图描画的内容有关呢?对于文成公主的真实姓名,身世背景,史书上并没有的详细记载,只有宗室女的简短记录。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至长安,想要与大唐和亲,遭到唐太宗的拒绝。唐贞观12年,松赞干布为达到和亲目的遂出兵攻打受唐庇护的吐谷浑,并声称将要一举进攻大唐。

随着吐蕃军战事不断干扰,唐朝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后松赞干布又遣使入唐,派大论薛禄东赞以赔罪为由请求与大唐和亲,并带去了各种吐蕃奇珍异宝作为聘礼。当吐蕃大相禄东赞到达长安时,大唐周遍的其他兄弟民族也派去了求亲使者,唐太宗对各使者进行了五次考核,最终禄东赞以过人的智慧巧妙地回答了难题,并引起了太宗的注意。

为了维护国家周边的安全,唐太宗答应了吐蕃的请求,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步辇图》描绘的场景是否是禄东赞请求将文成公主嫁于吐蕃的历史史实,从官方的描述可以看出对画的本意做了模糊处理。并没有确切说明接见的内容,而是道明与和亲范畴有关,但具体内容我们无法得知。

事实上,和亲在唐朝皇室中并不是一件讨好的事,而文成公主并非太宗之女的说法也广为流传。民间对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真实生活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能根据史实推测的说法大都是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生活并不美满,没有子嗣,也并不得宠。嫁入吐蕃第九年,松赞干布便去世,此后她在吐蕃的生活和地位之艰难就更加不用说了。

文成公主雕像

即便如此,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历史贡献不容忽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赐予了丰厚的嫁妆,她将汉族的造纸、酿造、陶器、纺织等技术工艺传到吐蕃,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诗词、农书、医典和佛经,促进了吐蕃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

文成公主入藏图

目前,对于这幅画的解读和观点也存在很多争议,甚至对画的原作者产生怀疑,究竟是阎立本原作还是后人临摹版本?著名画家陈佩秋先生在其著作《名画说疑》一书中对《步辇图》表达的内容以及绘画手法进行了论证。

根据图中人物神态和服饰着装来分析当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可以推测画上并非是天子朝见外国使臣的的场景。首先,从人物的表情神态来看,画上左侧的三个人中间就是禄东赞,表情分明是不情愿很为难的样子,甚至有些紧张。而太宗的表情淡定自若,甚至神情有些冷峻。其次,从着装上来看,禄东赞身着西域胡服风格的袍衣,并不符合吐蕃人见驾的规矩,拜见的使臣们着装也并不隆重。太宗的着装也并不拘谨,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场景是比较随意的,并没有天子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一反常态的画面恰恰能够推测出这次会面并不是商讨和亲事宜的严肃场景,反而像是私下接见的会面。

《步辇图》细节对比

《步辇图》细节对比

因此,如果非要将这幅画与外国使臣请求和亲的事件划等号,恐怕难以解释。如此重大的国事,天子不穿朝服坐在朝堂之上,而是乘坐步辇召见使臣是不合礼制的,也有失皇家的身份和气派。随同的官员也并没有着官袍,皇帝身边的随从也不是群臣而是宫女,在阎立本的真迹《历代帝王图》中这样的场景一般是由男士充当挽舆舆士。而陈佩秋先生的怀疑大部分都是站得住脚的,由此一些画家学者推断,这幅画在很多细节上存在疑问,可能与文成公主和亲有关,但当时的场景,他们商讨的一定不是和亲这件严肃的国事。那这幅画究竟是什么内容,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真实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只能通过推测和想象来还原脑海中最适合的样子。

这幅画最大的艺术功力在于画者通过两组人物的一多一少,以动衬静,使上下关系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巧妙地通过画面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为后人留下了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历史无法重现,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的确有助于增加我们的民族厚重感,培养我们浓浓的家国情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