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休息时刷手机看头条,一个网友发的一条微头条吸引了我,这条展现量64万,评论量高达4857的微头条只有142个字,内容很简单,全文如下:
你说他成绩不好吧,他却很勤奋……就算是放假,每天早上七点准时起床开始早读九点钟做试卷中午吃完饭休息两个小时下午预习,再做试卷晚上七点钟结束有时候看着,自己都觉得累他却没有任何怨言我时常安慰自己,要坦然接受他不过是个没什么天分的普通人。
配图是戴着眼镜的孩子在书桌前认真背诵英语单词,看了不免让人心疼。
这么简单的一条微头条,评论区却如此热烈,足以说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家长永远关注的焦点。
孩子的成长总是美好的,伴随着这种美好,一路上少不了的还有大人的焦虑和迷茫。
焦虑的是孩子的学习,迷茫的是自己的无助。
如果你也是这千千万万家长中的一员,不妨读一读《认知觉醒》。
周岭先生参考中外资料44册,耗时三年写成,里面适用的科学方法论也许能够帮助到你。
作者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时常缺位于女儿的成长之路,他把这本书作为特别的礼物送给女儿,希望她在遇到人生困惑的时候,能感觉到爸爸一直在她的身边陪护。
今天,我摘取书中关于学习部分的几点方法,加上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切身体会和观察,送给努力的孩子们和焦虑迷茫中的家长。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书中的舒适区边缘理论,就能引导家长对自己和孩子有清晰的认知,因而更好地成长。
一、什么是舒适区边缘?
舒适区边缘又叫拉伸区,是指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到未知,从熟悉到陌生的过渡区域。
举个例子,我们做数学题,有些题目很简单,一眼就能看出答案,这对你来说就是舒适区。如果一直做这样的题目,就等于是在原地打转,是没有任何提高效果的。
而有些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能分析出思路,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和论证,基本上能做出来,这就是舒适区边缘,也叫拉伸区。
通俗一点说,拉伸区就是你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地方。
还有一类题目,看过之后感觉没有一点头绪,做起来更是无从下手,这就是困难区。长期处于困难区,人会产生因畏惧而逃避的心理。
在成长过程中,只要方向正确,在舒适区边缘刻意练习,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逐渐把困难区变成舒适区,成长就是必然。
二、 为什么要扩展舒适区边缘?
1、舒适区边缘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
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一味停留在舒适区,只能在原地打转,没有进步。
贸然跨到困难区,容易打击自己,产生逃避心理。
要想成长,处于舒适区边缘是最适合的地方。
2、匹配原则是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我的朋友小溪坚持天天学英语,刚开始规定每天学习1小时,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因为时间有点长,学一会之后自己会烦躁。
后来她改为每天学习半小时,这样学习后,她发现自己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效果很好,时间一点儿也没浪费。
这就是最佳难易匹配原则。
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让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之内。
这种最佳难易匹配原则其实就是一直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心流,是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来的,是说当人们注意力完全集中、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会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这种持续的心流状态也被称为心流通道。
在学习上,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在舒适区边缘,既有成绩又有挑战,最容易处于心流状态,是人的身心达到的最佳匹配状态。
因此,那些想奋起直追的同学,不是和成绩好的同学比拼做难题,因为对成绩好的同学来说,那些难题可能刚好在拉伸区,而对你来说却在困难区。
你应该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把基础题做扎实,然后扩展自己的拉伸区,使原来的困难区慢慢变成拉伸区。
这样,你才能慢慢追赶上去,提高成绩也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不要急于求成,稳打稳扎才是硬道理。
三、 怎么扩展舒适区边缘?
1、 变被动为主动,学会深度学习。
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
对学生而言,被动学习指课堂上听讲,阅读,演示等等。
主动学习包括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教授他人等等。
研究表明,被动学习内容在大脑中的留存率为16%左右,而主动学习的留存率高达71%。
哪一种学习效果更好,一目了然。
课堂教学中,那些优秀的学生往往就是那些讨论得最热烈的学生,也是课余时间喜欢给同学讲解难题的学生。
所以,要扩展你的拉伸区,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把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大胆和同学交流,切忌闭门造车。
这样经常锻炼,主动学习能力定会提高。
2、 自我检测加反馈
在日常学习中,很多同学采用的方法是一遍一遍不停地学。
这种学习方法通常被叫做死学,死学的结果往往是学习成绩并没有提高多少。
因为单纯的输入式学习是低层次的勤奋,这种学习方法机械,学习起来大脑没有动力,所以成绩提高有限。
真正善于学习的同学常常通过自我检测来主动制造反馈,让大脑产生学习的动力,然后集中注意力学习。
举个例子,同样是背单词,死学的同学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读,善于学习的同学则是用手盖住英文部分,看着汉语意思拼出单词,这样一个一个检测自己。
通过这种自我检测,能够精准消灭知识盲点,让学习者始终处在舒适区边缘。
芭芭拉奥克利在他的《学习之道》一书中指出: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得多。
善于自我测试,及时消灭盲点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果能把盲点集中在一起攻克,那样进步就会更快。
集中攻克盲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起自己的错题本,并经常去翻看,让自己始终游走在学习的拉伸区。不要因为里面可能有自己痛苦的回忆而刻意回避,转回头回到舒适区转悠,那样是没有效果的。
奋起直追的学子们,最应该学会这种自我检测、制造反馈的学习方法,让自己始终处于拉伸区,主动学习,成就自己的人生。
3、 学会休息,保持专注
小佳学习很刻苦勤奋,对学习一刻也不放松,但是却成绩平平。
小硕学习似乎并不那么刻苦,课下该玩就玩,喜欢打球,成绩却相当优异。
这里面当然有遗传,习惯,智力等因素。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主动休息。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刚开始学习时,状态良好,效率高,这时精力都很充沛。
随着学习持续的时间加长,精力消耗到一定程度,一般来说,小于70%时,学习者的注意力开始涣散,思维开始放缓。
这时还继续学习,就是人的意志力在支撑,学习的效果其实并不好。
因为这时感受到的是痛苦而不是乐趣,换句话说,此时已经在自己的困难区挣扎了。
如果还不停下来休息,精力消耗过于严重,很可能一旦放松下来就不想再投入学习状态,总喜欢在舒适区转悠,更容易沉溺于娱乐游戏而不能自拔。
反观该学时学、该玩时玩的学习轻松的小硕,由于学习时不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感到累时(此时正好处于舒适区边缘)就主动休息,不会进入到困难区,这样精力会很快就得到补充,学习效率反而更高,成绩更好。
李大钊先生很早就曾经教导我们: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就是这个道理。
优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习时的高度专注,要保持高度专注的状态就要把自己控制在拉伸区范围,及时进行适当的休息,疲劳时最容易分心。
所以不要一味冲刺,善于休息,会休息,让自己始终处在拉伸区内,这是学习优异的重要保障。
文章开头的那条微头条,将近5000条的评论,褒的贬的都有。
是不是这样更合适呢?
家长多多花费一点时间,探寻到孩子的舒适区边缘。
在舒适区边缘努力是最合适的办法。
《认知觉醒》这本书中介绍的学习方法并不多,它其实是一本方法论,适用于任何人,谁读谁受益。
只要目标正确,踏实行动,延展拉伸区,便能消除焦虑,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