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股价的瞬息万变,考验着资本对企业估值、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的拿捏把握。
6月30日,身处港股的AI第一股商汤-W(下称商汤),以5港元价格低开,相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下跌15%。随后,其股价一度出现了2.91港元这个52周最低点,跌幅接近50%。截至当日收盘,商汤股价收于3.12港元,降46.77%。
股价汹涌直下背后,6月30日也是商汤上市前投资者和基石投资者们股份解除限售的第一天。面对减持压力,考验商汤股价抗跌能力的,或许也并不只在市场与商业层面。
股价下跌压力
截至6月30日收盘,商汤的成交量为18.34亿股,换手率5.47%,成交额为59.82亿港元。目前其总市值约为1045亿港元。
对于股价的下跌,6月30日,商汤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不对股价做评论。而透镜研究创始人况玉清认为,市场对商汤股价反应强烈与其大量股份解禁相关。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商汤的投资人太多,这些投资人多有退出需求,解禁后面临的减持压力太大。
根据招股书,6月30日商汤上市前投资者和基石投资者的全部股份迎来解禁,约占公司总股本的73%。据记者了解,这些股份均为B类股份,均有截至6月29日、为期6个月的限售期。
这其中,软银资本、阿里巴巴、春华资本、银狐资本、IDG等上市前投资者合计持有233.62亿股。其中,软银资本持有商汤科技超过14%的股份,阿里巴巴则持股超过7%。
此外,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商汤科技在赴港股上市前,最终引入了9名基石投资者,分别是中国诚通发起设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国盛海外香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汽香港,以及上海徐汇资本、国泰君安证券投资、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希玛眼科、泰州文旅。公告显示,这些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量为10.33亿股,占商汤全球发售完成后已发行股本的3.08%。
商汤也预见到减持压力,试图向市场传递稳定信号。
6月30日一早,商汤宣布,为表达对本集团长期价值及前景的信心,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晓刚、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徐冰等管理层自愿承诺,于今年12月29日之前,不会出售其持有的约20亿股B类股份。这意味着,这些B类股份的限售期,被延长了半年。但这些股份仅约占商汤已发行股份的5.98%。
还需要提及的是,除了上述B类股份,到今年12月29日,商汤科技拥有超级投票权(一股投十票)的A类股票也将解禁。这些股票中有超九成为商汤创始人汤晓鸥所有。上述公告显示,在6月30日将约18.91亿股B类股份分配给各有限合伙人后,只拥有A类股份的汤晓鸥拥有商汤68.2%的投票权。
AI第一股的喜忧
公开资料显示,商汤科技在2014年10月由汤晓鸥、徐立等人成立。在这年3月,汤晓鸥带领团队发布了准确率高达98.52%的人脸识别算法超过Facebook,而一举成名。
去年12月30日,商汤以3.85港元的发行价登陆港股,合计共募资57.75亿港元。在上市首日,其股价一度飙升22%。截至当日收盘,商汤股价上涨7.27%至4.13港元,市值达1374.56亿港元。而在今年1月4日,商汤的股价还曾最高涨至9.7港元,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这个数字也是其52周的股价最高点。
资本青睐的商汤身负AI第一股的光环。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商汤在AI四小龙中融资轮次最多,公开披露融资金额最大。公开资料显示,在IPO前,其共完成12轮共计52亿美元的融资。同时,它也在AI四小龙中最先登陆资本市场。
商汤在AI四小龙中营收规模也最大。以2020年为例,商汤34.5亿元的营收超过云从、旷视、依图三家25亿元的总和。
财报显示,商汤2021年营收约为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8%。其中,智慧城市以45.6%的收入占比,位居商汤第一大业务。智慧商业以41.7%的收入占比位居第二。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则分别占据其去年收入的8.8%和3.9%。
不过,虽然2021年商汤接近70%的毛利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其经调整亏损净额,则由2020年的8.78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14.18亿元。
商汤在财报中表示,2021年的亏损主要由于公司研发投入和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亏损,公司预期2022年不会进一步确认任何优先股公允价值的亏损或收益。财报还显示,扣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商汤2021年的研发投入为30.6亿元,占收入比为65.1%。
有业内人士在跟《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认为,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以及AI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此前资本市场给予商汤等AI公司的估值会出现回落。他认为,AI企业目前最大的任务还是要寻找更多商业场景实现落地。
先有持续的大规模技术投入带来创新,再有商业模式发展,这是一条罕有人走的路。艰难之处在于商业的不确定性。徐立在去年12月30日商汤的上市致辞中也曾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