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看到大学同窗的转发了一篇丹妈读童书的头条,抄袭了她的小号胡萝卜实验室写过的文章,我第一时间认真阅读对比了,虽然马上点了腾讯的申诉,但不出我所料,经过合议后,42%的用户判定洗稿,不足半数,未判定洗稿。
因为这篇文章,洗得太干净了。
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在此,我不由得向头部大号拜服,会抄!真会抄!
链接先上,大家一看便知,大号的洗稿水平,真真是这么多年自媒体沙场磨练出来的高!
大家可以来拜读一下这篇已经累积阅读7w+的文章:
原稿来自我们的胡萝卜实验室如下两篇文章:
2018年9月13日,为什么文学博士们,不会让孩子学习《弟子规》?
2018年12月27日,别用妖孽国学启蒙糟蹋孩子了!来点靠谱的吧
我看了以后就觉得,立论甚至例子用得都一样,但是语气措辞全都改得更好懂了,排版也比胡萝卜清晰很多,的确是一篇值得参考的洗稿范文啊!
胡萝卜实验室的号主是我的大学同窗,是我们班学术能力很强的一位小姐姐,在我旦读完了比较文学的博士,现在旅居日本。
以下是胡萝卜实验室写的申诉原稿,大家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整个洗稿过程的剖析:
胡萝卜实验室在9月13日的《弟子规》文中:
1、分析了《弟子规》的源流。
2、指出《弟子规》并非传统经典,不是科举必读文献。
3、《弟子规》只是《论语》、《礼记》的简写版。
4、用语粗糙,对孩子的学习有害无益。
在12月27日的《国学启蒙》文中:
1、指出值得背诵的国学经典是《千字文》,
2、谈了幼儿人文学习的基本功是准确描述、语法精确。
丹妈读童书的抄袭文,几乎照搬了我们的所有观点,举的例子也几乎一样,只是把语气重新改写洗稿了一下。
丹妈读童书的抄袭部分列举如下:
1、关于科举考试基础学习的顺序:
胡萝卜实验室原稿:
四岁发蒙认字,用《千字文》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
其次《论语》《孟子》。
先读孝、学、庸,后论、孟,这个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
接着过五经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
丹妈读童书洗稿、抄袭
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常说的国学经典,基本应该指的是当年考科举的孩子从小就要读的那些书:
● 古代的小朋友基本是四岁开始《千字文》
● 字认得差不多了,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建立三观
● 接着再上《论语》《孟子》更深入的学习精髓。
● 再然后,才是到我们现在常说的《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
2、推荐《千字文》
胡萝卜实验室原稿:
国学童子功,到底背什么?
那国学有没有可以早背,能算得上童子功的文本呢?
如果一定要推荐一个,那就是——《千字文》。
丹妈读童书洗稿、抄袭:
所以即使我们想给学龄前的孩子学下古代经典,顺便认认字,那也是先从《千字文》才更符合古礼。
3、《弟子规》如何改编《礼记》、《论语》
胡萝卜实验室原稿:
2、《弟子规》大多只是《礼记》、《论语》的简单复述。
这一点居然成为很多国学班包装《弟子规》重要性的招牌?真是颠倒黑白。
《弟子规》可谓毫无新意,基本上是把《礼记》、《论语》的片段改成三字一句的大杂烩。之前说了,它的受众水平相对较低,并不是读书后需要进学、考试的蒙童。
所以,就看家长对国学的期待了,期待让娃学了孝顺听话,那《弟子规》挺符合要求的;但要是希望国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可就走错路了啊!
……
它取材的《论语》原文,可谓生动流畅得多: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丹妈读童书洗稿、抄袭:
丹妈在几个国学专家的文章里都看到,《弟子规》的内容之所以有些部分还不错,并不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本来有多牛。
而是《弟子规》的内容大多都是《礼记》和《论语》的改编。
但它改的方式很巧妙,给大家举个例子:
▽
《论语》里是这样的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弟子规》就改成这样了: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4、讨论《弟子规》剪切原文,凑成三个字一句:
胡萝卜实验室原稿:
凑字型写作的典型代表,把三个词性不同的实词字眼硬凑在一起,全然不符合日常语法。看似短短三个字,其实也是不符合儿童认知能力的。
丹妈读童书洗稿、抄袭:
基本上,就是以能凑成三字一句的韵文,为改编宗旨。
但从语法上来说,并不是越简单就越容易理解,对于对古文不熟悉的现代人来说,可能觉得这种三字文更舒畅。
5、举例证明凑成三字一句,不如《论语》原文
胡萝卜实验室原稿:
再对比一下《弟子规》的这一段: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取材自《礼记》,原文如下: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疾趋揖和退恭立就是刚才说的凑字型写作的典型代表,把三个词性不同的实词字眼硬凑在一起,全然不符合日常语法。看似短短三个字,其实也是不符合儿童认知能力的。
这就是写作上所谓的邪道,人文学科的早期学习,培养品位其实比字句、内涵都重要。不打好扎实的基础,不从流畅、明白的语言起步,肯定会为高水平的写作埋下地雷。
丹妈读童书洗稿、抄袭:
《弟子规》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
《礼记》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大家看这两句对比就看出,《礼记》这种真正的经典,虽然文字长,但因为语法完整,光看字面,孩子都能理解一些它的意思,读得也会更有兴趣。
而《弟子规》那句,改成三个字以后念着是更顺更短了,但讲的是啥意思,至少我这种古文小白,是看不太懂,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好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语法熏陶,对孩子未来的古文学习并没有太多好处。
6、胡萝卜实验室科普《千字文》,被全面抄袭
胡萝卜实验室原稿:
《千字文》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即使不懂,也可以从0岁用到100岁。句句都是珠玉琳琅,随手从里面摘出一句,就可以秒杀绝大多数国学经典,让平凡的文字蓬荜生辉,永不过时。
(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随便套路一下就文艺了起来!)
丹妈读童书洗稿、抄袭:
更可贵的是文辞优雅,表意准确,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神话故事,一度成为东亚文化圈上千年的传诵之作。
那培养语感有什么好处呢,等孩子写作文就知道了。
读过《千字文》的,能写出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简短有力就能描述出四季的风云变幻。
7、否定《弟子规》的愚孝:
胡萝卜实验室原稿:
指望孩子读了一本书就能孝顺父母,尊师爱学,要求孩子按照字面意义去做。还有些机构,穿上制式乱七八糟的伪汉服,再搞点感恩教育,孩子不跪着掉眼泪就斥责不孝、自私。那结出什么妖花孽果可就说不定了。
所以,就看家长对国学的期待了,期待让娃学了孝顺听话,那《弟子规》挺符合要求的;但要是希望国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可就走错路了啊!
……
丹妈读童书洗稿、抄袭:
《弟子规》用开头最显眼的168个字,大大的给孩子上了孝这一课,我想这才是推崇《弟子规》的父母,不宣自明的秘密。
种种脉络和文本对比中,可见,丹妈读童书的《这本火爆全国几百年的书,真的别给孩子读》,是对胡萝卜实验室两篇原创文章的剪切、改写并大量抄袭,照搬了我们的一切重要观点,将原文洗稿后窃为己有。
最后想说一下我的反思:
科班出身,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号主,写出来的文章和受过多年媒体传播训练的号主,文风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文章远没有后者的好看,好流传。
所有的原创都值得尊重,专业能力更应该肯定,如果大号觉得自己的学术能力不够,传播能力够好,为什么不能购买稿件,要求白名单转载修改呢?
从我自己做小号三年的经验来看,这一两年,已经没有大号要干货的转载了,一开始我写号的时候,投稿也好,后台自己找我要白名单的大号都不少,但这一两年,大号纷纷转型团购商业号以后,唯一的头条可绝不能再用别人的文章了。
一个没什么营养但是特别好读的头条下面,拖上n条团购以及广告,是几乎所有头部育儿大号的模式,我作为一个非新手妈妈,实在受不了这么割韭菜,几乎全部都取关了。
头部大号的流量变现,已经成为了自媒体市场最重要的玩法,的确,这是一个商业社会,我不反对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但是我反对打着传播教育理念教育资源的旗帜,其实消费广大吃瓜群众的焦虑情绪,转嫁到买买买的育儿消费上。
我对于腾讯的判定没有过多异议,因为育儿自媒体的玩法,就是这样,只是想对所有陪伴札记的订阅者说,育儿不靠读大号的制造焦虑的文章,不靠买买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多思考,多实践,多发现,愿我们一起抵抗商业号的收割。
如果你也愿意为原创作者发声,请你转发这篇文章。
阅读往期文集:
我还会继续写下去,
相信这是一个你值得关注的公众号。
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专注于早期家庭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