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 北大举行昆曲演出,临近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让内行的于丹老师来做个总结吧。”

没想到观众席道贺一片,等于丹穿着超短裙、蹬着恨天高上台,学生更是喊道:“于丹,下去吧,你没资格代表我们。”

最终于丹没讲几句,就匆匆下台。

第2日关于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报道就沸沸扬扬。

有人说是于丹说了太多假鸡汤的话,听多了,就腻了。还有人说于丹穿着很不合时宜,超短、黑si和恨天高,实在不太尊重人且有碍观瞻。无论如何,于丹遭到了大家的厌恶,走下神坛。

2006年,凭借干练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风格,这位独特的文学大师瞬间征服了观众,创造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巅峰。于丹也从普通大学教师一跃成为“明星学者”,被称为“女版易中天”。

随着名气的增大,参加的活动不断增多,于丹的一举一动在媒体下一遍又一遍地放大,前有怒骂女翻译事件,后有被北大学子轰下台,这让她成为众矢之的,一步步跌落神坛,那销声匿迹后的她又怎样了呢?

01、

1965年,于丹出生于北京,她的童年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从幼年便就缺乏父母的陪伴,好在还有姥姥,二人相依为命,在北京的四合院里长大。

姥姥是名门之后,曾在张之洞创办的女子师范学院读书,因此即使在特殊的时期,依然从小就对孙女严格要求。每当于丹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在外面玩耍踢毽子时,姥姥就会说:“不能出去,在家看书!”

父亲所以不能陪伴在女儿身边,却依然有时间就去逛逛书店,给女儿挑一些好看的小人书回来。在这种环境下,于丹自然而然的受到了书的熏陶,潜移默化的为文化所吸引。

然而长期被亲人所管制,不能和同龄人一起玩,于丹身边并没有什么朋友。甚至很多同学在听到于丹文绉绉的说话时,更是觉得她假清高,玩不来。

随着长大,父母对她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见面就是要检查背书学业。父母的高要求,同龄人的不理解,使得于丹非常的压抑。

父亲曾经送给于丹一个娃娃,然而因为讨厌父亲,于丹经常会打这个娃娃。沉重的童年,最终造就了她矛盾的人格。

然而不管在哪里都会有阳光照射,她遇到了一个很不错的老师。那位老师喜欢她身上的书香气,认为她是个有才华的女孩。这个老师的出现给了她很大的鼓励,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偶然一天,老师把于丹喊去他家。一进门,于丹就被老师家满屋的书所震惊,墙上、抽屉里全是书。于丹非常惊讶,说道:“就在那破败的屋子里,我十四岁,突然懂得了什么是文化,太震撼了!”从此,一颗关于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种下。

高考恢复不久,作为书香门第的她理所应当地去考试了。虽然于丹的数学不太好,但扎实的语文功底给她增了不少分,结果她还真考上了大学。

在大学中,她远离父母和姥姥的管制,压抑的于丹彻底地释放了自己,去尝试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她去竞选学生会职务,参加各种竞赛,上台发言、组织活动。

她还喜欢上旅游,一到放假就揣着几百块钱到处游玩,甚至一个人去闯沙漠。这些经历真正地开拓了她的眼界,也结识了许多珍贵的朋友,给予她之后不平的生活以力量。

02、

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于丹被下发到基层进行训练学习。在这里,于丹的诗情画意与现实碰撞。

于丹初到农村,看着夕阳、田野,幻想着过生田园般悠然的日子。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美好。在到农村的第1天,于丹就被两只比自己膝盖还要高的狗吓得哇哇大叫。

而工作更是打破她原本的幻想。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把厚厚的一大摞纸在桌子上码齐。然而刚刚做好的纸非常锋利,想将一摞纸码齐,无可避免地就会被划一道又一道的口子。每天工作完,两只手疼的得攥不起来,吃饭都被疼得含着眼泪。

也正是这一段日子,使她看清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自此剪了短发,时时刻刻警醒自己。

回城后,凭借自己原来优秀的学业成绩以及之前的人生经历,于丹成为了母校的讲师。她把晦涩难懂的课本用故事讲出来,把重难点讲得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的喜爱。

因为深厚的国学底蕴,于丹不但被邀请成为国学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受到了各大卫视的文稿邀约。先后担任《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电视节目撰稿人。还给2001年申奥宣传片做过策划。

工作上的她可谓是平步高楼,更是因《百家讲坛》到达巅峰。2006年,她被邀约去《百家讲坛》进行授课。干净利落的她一开口就和其他的文学大师不一样。没有讲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亦没有描述自己的光辉履历。而是说到“《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不是以前那种老学究一样的国学大师,这样知性干练、侃侃而谈的女学者一下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于丹讲课面带微笑,把古典想要传说的道理用优美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对于孔子的名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她的解说更是使大众心潮澎湃,备受鼓舞。“谁的生命没有遗憾,如果你能够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

易中天看后发表评论:“于丹真棒!今天看了节目……不禁拍案叫绝!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于丹红了。

03、

盛极则衰,但于丹的衰落,纯属是自己作的。

于丹和老崔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老崔感慨: “读书好了可以讲书,讲书好了可以挣钱,挣钱就可以买大房子,谁说读书无用呢?”于丹微微一笑,说自己最讨厌的就是“功用性”读书了。

然而,2007年,于丹就以1060万的收入,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于丹拿到了《于丹〈论语〉心得》12%的版税,著名作家版税也不过10%。更令人惊讶的是,于丹的演讲每小时收费高达3万,在当时成为中国身价最高的演讲人。嘴上说得好听,言行不一致,遭到了很多人的唾弃。

被称为国学大师的她,实际上并不是文学院的老师,而是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的老

师。因此,爆红后更因自己的硬实力不行而遭到了批评。

批评家李悦在天涯论坛发文《<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全文近4万字,列出于丹14处错误。市场上也诞生了一系列于丹的“纠错书”。学者周孝正怒怼:“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

然而最令人气愤的是,于丹表里不一,毁了人设,丢了国人的脸。2009年,《于丹〈论语〉心得》在伦敦首发。她被迎宾员安排住进当地的高档酒店。

然而,入住后,她却觉得酒店配不上自己的格调,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换酒店换房间;宣传期间,于丹又跟翻译发生矛盾。翻译请她说得慢一点,她却反口就说翻译能力不行;宣传结束,于丹又对工作人员发难,指责没给自己好好录像。最终气得这名翻译发帖子,题名为《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

对于此些,于丹都没理会,她就去了南极旅游。从南极回来,她接受采访说:“我能理解(被轰),我不生气……为什么事后媒体没写赞扬声只写嘘声呢?我是学传媒的,了解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说的确实是有些道理,但也确实是德不配位。2018年,于丹被免去北师大传媒学院相关职务。

之后关于她的新闻,就是去世界各地传播我国文化,到大西北扶贫,贡献自己的力量。脱离了大众的追捧,她反而做回了最真实的自己。

0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国学所起,亦死于国学脚下。

曾国藩说: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然而太多的人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蒙住了双眼,没有脚踏实地的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毁掉了自己。

然而近些年来的国学兴起,很多学者踏上了传播国学的浪潮,走到了荧屏前,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但太多太多的大师德不配位,终究是昙花一现。

正如李大钊曾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

行的踏实,才能走得顺畅。也许不再被追捧的于丹,才回归于最本真的自己,成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END-

【文|莫竹 】

【编辑|谷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