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代留精品,为后代留文物。”

周晓明

中国是瓷之国,与瓷有关的艺术门类丰富多彩,而北京刻瓷便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一门。右手执木锤,左手执錾,在坚硬如玉的瓷器表面,一点点敲击出“观之有情,触之有感”的画面。北京刻瓷是源于宫廷的古老工艺,如今,它正借由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手,在当下的生活中重新焕发光彩。

刻瓷是以特制刀具在瓷器上进行雕刻的技艺,融雕刻、书画于一体,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陶瓷艺术形式。北京刻瓷源于宫廷,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乾隆时期的造办处,刻瓷工艺得到长足发展,清末北京工艺学堂专设北京刻瓷课程,奠定了它的传承基础。

天选刻瓷人

小明,一个亲切又朴实的名字,是周晓明给自己作品的落款,也代表着她对于刻瓷这件事澄澈明亮的初心。

出生于中国瓷都之一的淄博,周晓明从小就有很多机会接触到陶瓷:“小时候学画画,每天都去少年宫上课。课后去哪里呢?叔叔在陶瓷厂,对我说:‘看你这孩子天天画画也很烦,带你来厂里玩吧。’”

就这样,那些在陶瓷厂里度过的假期,一点一滴勾画出了周晓明对于陶瓷的完整印象。粉碎矿石、制作泥浆、拉坯、修坯、上釉、烧制、出窑,闪闪发光的瓷器就这样完成了。陶瓷厂里的师傅时不时还会随手给小姑娘一块泥巴:“自己捏着玩吧!”

“我经常去的这个厂是当地的美术陶瓷厂,主要烧艺术瓷。我对那些带图案的作品特别感兴趣。那个时候就接触到了刻瓷,厂里有一座独立的二层小楼,路过的时候,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叫刻瓷,我偷偷上去,问了老艺人很多问题。走的时候,一位老师傅还送了我一套工具。”

这套刻瓷工具促成了周晓明的“创作”,回家后,她兴致勃勃地给家里每个人的碗都刻上了名字,提前在家里实现了“分餐制”。其实,最早的刻瓷作品就是这样出现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宋代汝窑奉华款纸槌瓶,就在瓶底刻有“奉华”二字,代表着是住在奉华堂刘贤妃的专属瓷器。

旗袍 :茧迹

耳环:CiCiG&iDea

手镯:狮记

回头去看,这段发生在中学时代的小插曲,就像是冥冥中对周晓明的一个暗示。

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中心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在地铁站贴了广告海报。周晓明恰好从此路过,一看里面有北京刻瓷,当即报名参加遴选。“其实之前我就听说西城非遗在招募志愿者,还想了一下会不会有刻瓷。结果去坐地铁的时候就看见广告了,包括北京刻瓷、京剧脸谱等在内的五个项目都在招募传承志愿者。”

西城区文化馆大剧场足足坐了400多人参加考试,考的是白描,一支笔一张纸,把大屏幕上的图案勾勒出来。由于有专业功底,周晓明很快就交卷了。“交完卷出来,我师父陈永昌先生就注意到我了。当时也不知道他是谁,就聊了几句。”

周晓明成为北京刻瓷项目的5位正式学员之一,在上完24课时之后,她的专业能力和悟性给老师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就在这一年,北京刻瓷第三代传承人陈永昌先生收徒,周晓明成为北京刻瓷的第四代传承人。

旗袍 :茧迹

耳环:D'accord

手镯:私物

以刀代笔

刻瓷究竟是怎样一种艺术?很多人对于北京刻瓷这个非遗项目都有这样的疑问。

中国,瓷之国。刻瓷,便是由此发展起来的一门以特制刀具在瓷器上进行雕刻的技艺。以刀代笔,描绘出质感独特的图案。而源于宫廷的北京刻瓷,由造办处中的刻瓷传承而来,是独具贵气的一门传统手艺。

周晓明刻瓷的画风很美,身姿端下,右手执木锤,左手执錾,轻轻以锤击錾,在瓷面上一点点勾勒图稿。

创作中的周晓明

然而,刻瓷的精髓,又不仅仅在于刻,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艺。

《笃行之路》,周晓明的一件代表作品,曾获得第二届中国刻瓷艺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将玄奘西行的身影刻于窑变釉瓶身,形成了别具意境的一幅画面。

周晓明刻瓷作品《笃行之路》(局部)

“做一件刻瓷作品,并不是从刻开始,而是从选器开始。器型、釉色都是要考虑的,当时要做‘一带一路’主题的作品,我想做的题材是玄奘取经。由于他历经艰险,所以这件窑变瓶是我特意烧制的。让釉料在瓶身自然流淌,形成了沙漠、雪地兼而有之的一种环境感。”

瓶身中间的环状留白,就是周晓明心中玄奘的取经路,一人一驼,行走于茫茫风沙之中,顺着瓶身旋转,一笔笔錾刻的心经,代表着玄奘法师向往的佛国。

工欲善其技,必先利其器。“以前用的是合金刀具,比较笨重,要用锤子去用力敲,而且用久了还要重新打磨,技术门槛很高。到了我师爷那时候呢,他们就研发了镶钻石的刀具,大大地提升了创作空间。它能够很好地还原中国画的笔墨意境,而且用起来简单方便,对于我们现在向初学者普及刻瓷特别友好。”

周晓明刻瓷作品《瞰·自在》

刻瓷人手中的刀,就像画家手中的笔,在一刻一画中让作品慢慢呈现。不同的刀,在周晓明手中呈现着不同的艺术效果。特别细腻的仕女图,用钻石刀具慢慢地錾刻;需要有粗犷韵味的山石,那传统的合金刀具反而更合手。

以刀为笔,镌刻于瓷器之上的画面,独具一份艺术魅力,所谓“观之有情,触之有感”。

见人 见物 见生活

一门来自于宫廷的技艺,如何让它在当下的生活里重新焕发光彩?作为北京刻瓷的传承人,周晓明时刻在思考这个问题。

“场景融入。北京刻瓷曾经是宫廷里皇上的专赏,显然这个场景很难让现代人共情,那你就要去构建一个新的场景,让大家觉得刻瓷作品能够和他自己发生联系。”她举了个例子,与故宫合作的文创,分别采用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工艺烧制的工艺酒瓶,在上面刻制了鱼躍图案。“首先这样一套酒瓶有实用价值,能用来装酒。酒喝完之后瓶子就可以做摆件。这就是我们说的艺术品一定要融入生活,非遗的传承,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而这并非全部,这套酒瓶后来有的又被送回到周晓明手中,客户希望她能够在瓶身上进行二次创作。“很多人回来又找我定制刻瓷,等于它的价值再次被升华了,这样一直延续,那作品的生命力就是无穷的。”

周晓明刻瓷作品《雅风之明》

作为一位非遗传承人,周晓明耐得住寂寞,她把工作室分成两部分,楼上用来做展示,而当她创作时,就会把自己关进“小黑屋”,在没有信号的地下室里,一刻就是半天。

而作为非遗传承人,周晓明又时刻关注着当下。“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加入创新的东西,这样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才能共同走下去。”

在创新这件事情上,周晓明的表现令人瞩目,她对于刻瓷颜料的改进,在师父看来意义非凡。以前的刻瓷,要么使用水溶性颜料,虽然效果出色但容易褪色,要么使用油画颜料,但保存的时间长了依然怕水。周晓明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出了可以直接施色且防水的刻瓷颜料,大大降低了工艺难度,也让刻瓷进一步具备了成为生活艺术品的可能,刻瓷不掉色颜料的研制成功,是刻瓷近三百年来一次质的飞跃。

旗袍 :茧迹

耳环:D'accord

手镯:私物

刻瓷、设计文创、研发、普及非遗、作商业计划书,一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究竟能身兼多少职呢?周晓明也说不清:“这条路不好走,但为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我们就得努力去做。现在西城区各部门领导对我支持很多,因为很多非遗传承都是家庭式的,像这样的社会传承更难得,所以更加鼓励我走下去,带动更多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当代留精品,为后代留文物。”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如何立足于当下的时代,把我们的根和魂以属于这一代的方式传承下去?这是无数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交出了他们的答卷。

粤剧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正印花旦;从《雄狮少年》中走出的醒狮少女;传承宫廷技艺的北京刻瓷传人;拓展古老粤绣技艺的新生代传承人……他们研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艺术、修习传统技艺,将这份深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印记传承下去。与此同时,他们又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反应敏锐,以自己的方式守正创新,为传统文化打上属于这一代的标记。

传承,正青春。

原文刊载于《时尚芭莎》7月刊

编辑/文冀

执行/文冀

摄影/危玮

采访、文/厨花君

化妆、发型/伟亚

服装造型/刘苏漫

编辑助理/李欣宇

排版/Yue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