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跑站人:过客匆匆忙忽悠 免费蹭吃蹭住 到处跑站要钱
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社工与一些经常跑站的人员玩游戏,为他们做心理疏导,鼓励他们重新走向社会,自食其力。
他们身体健康,有手有脚,却终日在城市之间的救助站奔走;他们不乞讨,在救助站蹭吃蹭住,有的还伸手要车票要路费,有的甚至以此为生……这群以跑救助站为职业的人,被称为“职业跑站人”。
年底快到了,这群人更频繁地出入救助管理站,有的全国进站记录已超千次。这种浪费社会资源的怪象为何存在?连日来,记者走进泉州市救助管理站,揭秘这一独特群体,探寻治理之策。
两名在救助站餐厅等着开饭的跑站者
年底跑站忙 有人进过上百个救助站
这阵子,主动前往泉州市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多了起来。这样的情况,每到节假日或者年底的时候就会出现。
这些人多数是外地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并非流浪人员,多数也未遇到难急事情。在救助站的时间一长,工作人员都能辨别出他们中哪些人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真正的求助者会愿意住下来,或者要求回家。”而跑站者往往口齿伶俐、思维清晰。
姚某军、张某军、白某、范某想、丁某兵、蔡某武、朱某发、熊某云、程某得、沈某华、刘某君、徐某……要把这一串长长的名字按照正常字体书写,一张A4纸恐怕难以全部罗列进去。这些人都是“职业跑站人”。在全国救助管理系统中,他们的进站记录,少则几百条,多则上千条甚至数千条。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是泉州市救助站的常客。
在泉州市救助站统计的跑站人员中,年纪最轻的20岁出头,最年长的60多岁。25岁的重庆酉阳人白某,全国救助站进站记录742次。江西九江人范某想,26岁,进站记录更“辉煌”,到过全国上百个救助站,全国记录2333条。湖北黄冈的沈某华,在全国进站记录有1432条。他们都是自行来到救助站,一般临近中午或者下午到,在站里吃个饭、睡个觉,第二天就去另一个救助站。
跑站有组织 互通消息避免白跑
出于工作需要,泉州市救助站几名工作人员悄悄加入“职业跑站群”,刺探“军情”。
还有跑站群?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不少“职业跑站人”学历不低,熟悉各种信息,因此上网建QQ群、微信群,互通消息有无。
记者请“卧底”的工作人员将记者拉进群里,但几次都没有通过群管理员的审核。翻阅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卧底”记录,几个“跑站群”往往都有几百个人,群成员活跃度很高。
在一个“中国跑站战友群”QQ群里,有200多名跑站人员,群主直接号召大家结伴,“跑站的,流浪的,跑局的,跑单位的朋友,可以互相约。”
“卧底”的救助站工作人员说,像他们所了解的进站人中,有不少经常混迹于这些群中,掌握实时动态的消息。“现在是信息时代,你不掌握最前沿信息,更多时候只能白跑,赚不到钱。 ”某跑站人员向记者透露道。
八成中青年 真正有困难的很少
据了解,泉州市现有救助管理机构9家,其中市本级1家,县市区级8家(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泉港区、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各一家)。
今年截至9月30日,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各类受助人员5428人次,其中成年人5255人次,未成年人173人次,老年人278人次,疑似精神病人121人次,残障人员336人次。如果保守计算,按照其中有1成“跑站”的比例计算,就有超过500人次。
“真正属于需要救助的临时遇困人员进站,我们应助尽助,但尴尬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职业跑站人’,其中超过八成是中青年,真正有困难的少之又少。”救助站工作人员无奈地说道。
多数“职业跑站人”比较温和,但仍有一部分人成了“老油条”,性情激烈、行为乖张,甚至有的心理扭曲,存在暴力等倾向。
“不久前,就有类似的人将站里的花盆、铁门等砸破了。”一名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10月19日晚上8点多,流浪人员程某得进站寻求救助,当时他喝得醉醺醺的。其间,他大喊大闹,随后又是砸铁门又是砸花盆。他有着全国1305条以上进站记录。
像这类来求助还闹事的,还有不少。10月22日,救助站安保人员在安检时发现自行进站的河南南阳人崔某旭携带打火机,根据规定要予以没收。崔某旭竟然大动肝火,动手打了安保人员。
14年跑遍全国 都忘了来过福建多少次
45岁的姚某军,是甘肃省两当县人。10月26日,他从厦门的救助站来到泉州市救助站。10月30日上午11点,记者到泉州市救助站时,他正在男宿舍区里玩手机游戏。
姚某军的跑站纪录始于2004年,10多年来基本上都在跑站中度过。他说,他和妻子结婚后生了儿子,后来因为犯事坐牢,妻子跟他离婚带着儿子走了。出来后,他开始跟着老乡跑站“赚钱”。
随着各地救助机构发放现金的减少,他的收入不断下降。他尝试改行,到东莞当保安,一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听起来是不少,但是上班累啊,我这身体不行。”他说,他的胸腔积液,动过手术,不能工作,后来又开始跑站。
和记者聊天时,姚某军一直说他是见过“世面”的人,他的全国跑站记录有上千条。
“东北冷,我不敢去,新疆远,不爱去。”他略带自豪地细数起自己去过的地方,“福建不用说了,我都忘了来过多少次,浙江、广东、安徽、湖南、四川、云南、河南、河北、广西……”他几乎将我国的各个省份念了一遍。
免费蹭吃蹭住 到处跑站要钱
“现在的职业跑站跟以前有所区别,利益变小了,但仍存在一定的‘讨钱’空间。”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小李、小林等人告诉记者,早年救助流浪人员,许多救助站会给他们现金买车票、食物,让流浪人员自行回家。一些人就盯准了空子,拿到现金后根本没有回家,而是再到下一个救助站讨钱。有的人从救助站拿到车票,就到车站将车票比原价低的价格卖出,当起“黄牛”。
多年前,民政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不再给予受助人员现金。如今,对于年迈多病、精神疾病、智力障碍、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救助站工作人员会护送其返乡。对于正常的受助人员,救助站则通过购买短途车票,并通过在车票上打孔、加盖救助专用章、编号、身份实名等形式进行管制。
如此一来,“职业跑站”为何还是没有避免?“‘跑站’的知道像泉州市救助站这种规范站点是要不到钱的,他们只是将我们这类救助站作为过渡。”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救助的原则是“自愿救助,无偿救助”,有时候明知道某些人是“跑站”的,但根据救助条例又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跑站”人就将救助站当成免费吃饭、免费住宿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还可以获得一张短途车票。“跑站”人就可以将空间延伸到底下的县市区、乡镇,尽力“讨钱”。
“在泉州要不到,我们就免费住和吃,再到别的城市跑呗。”流浪人员范某军坦诚地告诉记者,泉州市救助站服务态度好,伙食、住宿也可以,要不到钱没关系,他会到别的地方继续要,“外省的很多站还是给钱。”
除了上述原因,把“跑站”当成度日,这种“病态”成瘾也是“职业跑站”不能杜绝的因素之一。“不跑站不知道怎么过活了。”流浪人员沈某华说道,他的家里经济条件尚可,不过他不想久待一个地方,所以就到处跑,反正可以免费吃住。
“还能到处玩。”此前,记者打过交道的26岁跑站者范某想,曾毫无愧色地说,他“没办法打工了”,如果不“跑站”,没有收入来源,没办法生活。
建立救助“黑名单” 堵住“跑站”空间
2016年左右,《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升级版在全国各地相继投入使用,公民进站接受救助的记录都会体现在系统上。此外,民政、救助机构救助原则上不再提供现金救助,进一步挤压“跑站”挣钱的空间。不过,一些外地救助机构尚未彻底取消现金发放的形式,有的因为跑站人的吵闹,给钱了事。同时,也存在个别县市、乡镇的相关部门给现金“救济”的现象。
泉州市救助站和泉州下属县市几个救助机构负责人都表示,“职业跑站人”的行为浪费社会资源,占用真正需要救助者的空间,应该建立更加健全的联动机制和黑名单制度杜绝这种现象。
有救助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可以仿照信用记录,在全国救助管理系统上施行大数据管理,对一些短时间内频繁接受同个区域救助机构救助的人,进行限制。对超过一定次数的,直接列入“黑名单”。对于一些到各个救助机构、各相关部门讨要小额现金的“职业跑站人”进行备案登记,汇集进系统;累计达到一定次数、金额的,由公安机关以涉嫌诈骗进行调查,并列入救助“黑名单”,全国救助机构可以依法拒绝救助。
在一些救助机构相关人士看来,现行的救助管理规定仍缺乏一定的实操性,导致有时候基层救助站工作人员遇到“职业跑站人”强行要钱时,只能给点小钱息事宁人。这就要求有专门细则明确对“跑站人”的处理办法,由救助站及公安等部门配合。对于有反复纠缠、强行讨要等行为的“跑站人”,可寻求公安部门出面执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拘留或者警告。
此外,有堵也要有疏。很多“跑站人”年轻力壮,完全可以自食其力,救助机构可以加强对他们的引导。近年来,泉州市救助站积极推行心理咨询服务,为年轻“跑站”人员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学会自尊自立。
(记者 廖培煌 通讯员 林巧真 李耀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