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红包营销”只是节点式营销,虽然风猛雨骤,但持续时间毕竟较短,有可能“雨过地皮湿”。企业要争夺用户和流量,要扩大影响力,关键还要把功夫用到春节红包之外,积极维护用户权益,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得到常态的便利和实惠。
多家互联网平台于日前公布了今年春节红包的打法。例如,京东宣布拿下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独家互动合作项目,并在晚会直播期间送出15亿元红包和好物;快手宣布春节将送出22亿元红包;百度春节将送出的红包金额同样为22亿元;支付宝则继续开启集五福瓜分5亿元活动等。综合来看,截至1月25日,2022年春节期间,各家互联网系红包总额已超80亿元。(1月26日《证券日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近年来,在春节期间下红包雨已经成了一些头部平台企业的营销惯例,而通过各种方式“抢红包”则成了民众的“新年俗”“新娱乐”。目前,各平台企业已摩拳霍霍,发布了各自的“红包雨预报”,海量的红包派送计划营造了一种“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也刺激着民众的荷尔蒙,一场红包狂欢即将把年味推向高潮。
企业拿出真金白银大发红包,自然不是做慈善,不是只让民众得福利、乐呵乐呵,而是有其逐利考量,希望通过红包吸引用户注册、增强用户黏性、扩大产品覆盖范围、提升产品和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增加企业的营销流量。可以说,企业的红包雨就是一种多功能的广告。
从历年的红包雨“灌溉”效果看,在红包雨的刺激下,短期内,撒钱企业的获客量、流量等营销指标确实会激增,但这种营销指标的稳定性、常态性却并不确定。实际上,有些用户专为抢红包而“生”,在春节红包雨结束后,不少用户会归于沉寂,变成“僵尸户”,甚至会注销离开。即便有一定比例的用户留了下来,但其平时的活跃程度主要靠平台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和日常黏合机制支撑,如果企业平时做得不到位、不够好,春节红包雨营销效果的常态转化率就有限。
春节“红包营销”只是节点式营销,虽然风猛雨骤,但持续时间毕竟较短,有可能“雨过地皮湿”。企业要争夺用户和流量,要扩大影响力,关键还要把功夫用到春节红包之外,踏踏实实下好日常营销的“细雨”,瞄准用户的需求,不断完善产品或服务功能,扩大场景使用范围,优化场景使用效果,丰富差异化营销手段,积极维护用户的权益,提升用户的体验,让用户得到常态的便利和实惠。尤其是购物类、消费类平台企业,更应恪守诚信底线和法律底线,注重保障商品、服务的质量,摒弃各种营销套路,填平营销的侵权陷阱,让优惠算法规则简单化、透明化,把利让到明处,让消费者明明白白、轻轻松松、踏踏实实“薅羊毛”、得实惠,并建立畅通、公平、高效的维权机制,给消费者营造诚信、透明、安全的消费环境。
春节的红包雨,当然多多益善,民众乐意笑纳,来者不拒。但企业应该在做好春节营销的同时,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为前提,持续输出有诚意、有质量、有吸引力的营销手段。如此,企业营销才会有后劲、长劲,才会进入健康轨道,消费者才会用脚投票,回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流量、更多真金白银的消费选择和支持,企业和消费者才会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