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年,汽车行业日子不好过,汽车金融行业也好不到哪去,作为汽车金融的一线渠道方SP的日子也受到冲击。靠谱金服举办了2季的万里行资金资产对接会中,今年经常不少SP老朋友退场或关门倒闭的消息。文中的老陈是靠谱金服一位老朋友,业务曾做得很好的SP,前不久成都场活动中得知他要退场转行的消息,令人唏嘘。
作为SP群体的一个案例,我们邀请老陈能把他的退场经历与感言分享出来,与同行共飨。此次采访中,从老陈的叙述中能够感受到他言语的真切和对行业的不舍,也希望同行朋友从老陈的故事中也能有所收获。
正文
距离2018年结束2个月有余,重庆的SP老陈(化名)已准备离开汽车金融这个行业,提前挥别自己SP的身份。
国内汽车金融竞争加剧、暗流涌动,2016年SP极速跟进,2017年融资租赁公司火拼,2018年资金吃紧、洗牌期到来,老陈公司的SP业务出现断崖式下滑,无力转型的他最终选择退场、转行。
“这两年做业务,越做越难受、越没有尊严,如今离开不舍的同时也有些如释重负吧。算起来,我在汽车销售、汽车金融业待了已有15年,有过日子不好过,不过也感谢这个市场曾让我尝到过甜头。”老陈发自肺腑地说道。经历深刻变革的当下,退场的老陈仅是SP群体、汽车金融市场的一个缩影。面对资方“去SP化”、竞争激烈而混乱、生存和盈利空间大大压缩等挑战,曾应市场需求而生的SP,已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主动求变亦或维稳求生,是转型还是退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01
入职担保公司深感催收难
2003年,我国汽车销量高速增长的一年,尚是小鲜肉的老陈在重庆一家大型经销商4S店做起了汽车销售,卖过哈飞、日产等品牌乘用车,也卖过LCV商用车型。这段经历开启了老陈和汽车的多年结缘,用老陈的话说:“当时车卖得虽好,但我们打工的赚不了什么钱,不过对车圈有了了解。”
正是基于前期的卖车经验,老陈在2008年得以入职重庆当地那家资历最老、规模最大的车贷担保公司,从而正式踏入了汽车金融业。
老陈告诉汽车金融大全,当时的他对汽车贷款没什么概念,很多人买车都是从亲朋好友那借款,较少关注车贷。但其实贷款需求已经很多,他入职那家担保公司做的是当地工商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当时尚未推信用卡业务),经销商和客户都是求着他们做业务。
繁荣期的担保公司能赚多少呢?以贷款10万元的单子为例,要收取贷款额3%~4%的担保费,2%~3%不等的保证金,1000多块的“名义”调查费、公证抵押费,再硬收3600元的管理费,还有印花税,各项费用加起来已经1万+了。其中利润可想而知。
不过老陈入职时,担保公司的业务已经没有那么火,之前已经历了一轮繁荣期和枯萎期。大开大放做业务、履约险又被叫停,就出现了很多逾期。担保公司业务就偏向保守。被分配到最黑暗岗——贷后催收的老陈,还没有感受到业务多好做,就体会到催收的困难和风控的重要。
“那时候的催收没有太多技术手段,更多是电催、上门了解情况,实际执行很困难。拖车手段不发达,就免不了和客户发生争执、推搡和抓扯。走司法途径,案子判下来就需要6个月时间,而后续执行又是遥遥无期,催收成本太高了。”老陈忍不住感慨。
而后老陈转岗,业务、信审等岗位都轮了一遍。期间随着重庆的担保公司越来越多、过度竞争,对接银行产品同质化,银行审核不严谨(如那时候建设银行的龙卡业务只需资料过去、没有抵押,导致出现了很多”一车多押”的情况),市场就滋生了很多问题。到2014年,重庆已有400多家担保公司,大家都靠包装资料、压价争夺客户,同质化竞争严重。
“后来担保费只收1%、保证金已收不起来,但客户掏的钱并没有变少,经销商依然是按3%~5%收担保费,每个月100~200的管理费,还有渠道费等,成为较大利益的获得者。”老陈说,“跟这个时候比,才发现入职那两年的日子还是挺好过的。”
在老陈看来,后来的担保公司就逐渐发展成两类:一类求稳,业务成交量不高;一类谋求更高业务量、风险系数很高。一些前者认为不能做的单子,后者很多年轻激进的业务员都认为可以做,而风险相对滞后,如此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02
做SP从尝到甜头到退场
在担保公司干的愈发心塞后,老陈就考虑出来寻找其他赚钱机会。2014年底,上海一家新兴的融资租赁公司开始招募产品代理,在业内推广其“两证一卡”产品。老陈误打误撞接触到汽车融资租赁。
一开始,老陈等人对融资租赁产品并没有多么看好。“那个年代客户贷款都习惯找银行,利息低、有保障。当时工商银行大约按11%利率收取利息,而融资租赁公司两证一卡产品36期费率为27.8%,还有产品费率高达40%。产品价格上很大程度颠覆了我们的认识,理论上很难做到。”老陈回忆说,“另外在审批流程上,以前担保公司需要经过经销商推荐、查征信、家访核实、审核是否放款一套流程,最快也需要几天。而代理融资租赁产品只需把客户的两证一卡资料提交上去,由融资租赁公司审核OK不OK,几小时出结果,效率可谓大幅提高。”不过“痛”的同时也快乐着。做“两证一卡”产品代理,老陈只需要努力拉单做业务,把抵押登记搞好,没有风控、逾期方面的过多担忧。而且成本也很低,简单设一个办公室,配备一些业务、录单人员就可以展业了。于是老陈就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了上海那家融资租赁在重庆的第一家当时也是唯一一家SP代理商。
“实际做起来发现两证一卡产品有自己的特色优势,许多在担保公司过不了的单子都可以拿到我们这里来做。提交上去的单子在融资租赁公司那里通过率也很高。所以整个2015年我们业务做的很不错,每天可以做到20单的量,当时融资租赁公司给我们的年度任务仅是做到50单。而且跟担保公司区别开,我们在经销商那里也很扬眉吐气。”老陈告诉汽车金融大全。
然而好景不长,SP业务才做一年多,老陈就又有了危机感。由于SP门槛低,不断有看到机会的新加入者,代理产品同质化下,市场竞争加剧。2016年,重庆代理上海某融资租赁公司产品的SP已经有9家。老陈坦言:“我们小SP没资格更改产品,只能是介绍产品。那么大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就是价格博弈,你收1000块,我就收500、300,市场很混沌。”
2017年,逐渐兴起的融资租赁愈发受到热捧,市场上的汽车融资租赁产品五花八门,相较需求的增长,供给明显进入的更快。融资租赁公司之间的火拼,让SP们的日子愈加艰难。“2016年还能勉强过日子,2017年业务量断崖式下滑,甚至中间出现过空档,到今年已是无力维持。没出路情况下,只能选择退场转行了。”老陈不忘自嘲:“主动退场总比被动关门好些。”
03
中小SP越来越被动
老陈的语气中,透露出要离开自己熟悉领域的无奈,同时也有一些如释重负。他说:“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很重要,近年来做SP的心理感受很不好。”
首先车行方面,由于对场景的依赖,给到4S店的利润越来越多,在经销商面前也愈发没有尊严。“坦白讲,我们后来也就赚个300~500块钱的毛利,而购车人那里收的钱怎么也得加个0吧,多出的钱都被车行赚了。客户还不停抱怨我们收费高。而我们为了抢客户,还得努力打感情牌,帮着经销商接待客户,请吃饭、喝酒、唱歌。”老陈话语中带着一丝不平。
上游资金方那里,小的SP就更显“弱势”了。一方面,他们对代理产品没有置喙的余地。但金融产品是否匹配市场需求得慢慢去试,推广过程中发现业务做不起来就很尴尬。比如老陈代理的另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产品,他认为融资额度过高、大数据筛查放弃大征信数据不妥,而资方并不会参考他的意见。不止于此,老陈还纠结“业务做不起来,我交的保证金怎么收回来”。
虽说保证金并非有去无回,但何时回、回多少,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老陈讲述,其在代理两证一卡产品前,也跟重庆的一家国有汽车金融公司合作过。后来这家金融公司由于业务不专业、出现了大量逾期,被当地汽车企业收购、重新改组。而老陈当初缴纳的5万元保证金直到3年后才退回,其他已不展业的SP则不了了之。
老陈说:“并非斤斤计较,我要代理一家外地融资租赁公司的产品,一下子要先交10万、20万的保证金,我必须考虑如果发生什么,这笔钱要怎么退给我。所以对产品资方我都考察得很仔细,细到到融资租赁公司的高铁和附近的旅馆等都不放过。”他进一步告诉汽车金融大全,其实保证金交出去也有做好收不回来的准备,只要能快速展业、产品推出去、业务量做上去回本就不慌了,“就怕交了保证金产品又不行”。所以在老陈慢慢做出一些名气后,很多资方公司的产品找上门,都被老陈婉言谢绝了,这其中也包括厂家金融公司的产品。
另一方面,资方对SP渐趋严格的考核也让老陈倍感压力。既要有业务量,又要低的逾期和不良,在老陈看来此双重标准就是个“坑”。融资租赁公司的客户本身就是资质不好的客户,资方那里审批通过后,后续又以不良率高扣SP的返利,这让老陈感觉很被动。他称,一些SP为了让数据好看,会自掏腰包把月供还上,但不可能月月如此。
而SP之间,又存在很厉害的内耗。老陈指出,汽车金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代理金融产品需要正儿八经的招人布点,需要先做2~3月的培训。“辛辛苦苦地带着新人一个个店跑,跟车行打关系。但公司刚花成本培养出人后,人家就跳槽或出去单干了。对于员工,这是正常心态,对行业则是痛点。”
还有联合骗贷等不法乱象的搅和。据老陈讲述,2017年底云联惠在重庆冒出来,大肆宣传10万元的车首付4万,36期每月还100元,吸引了大量客群,云联惠主动找担保公司和SP走单子。老陈等有经验的SP知道是传销,但挡不住新上线的SP不做。“就我知道的,就有6家SP被坑了,又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旋涡。”
04
要么做大要么出局
有主观上的感受和抱怨,当然也有对行业的客观认识。
浸淫汽车金融业多年,老陈认为:“SP靠信息不对称获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SP要活下来,需要成长为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公司,业务覆盖区域不局限于一个城市,最好是全国展业如灿谷;而那些规模很小的地方作坊式SP会被迫洗牌退出。”如老陈所言,竞争加剧下,资方拓展渠道会倾向于和那些规模大、管理规范的服务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产品、渠道优势。过程中一些冗余的SP中间代理环节会被去掉,小SP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老陈介绍,今年上市的大SP灿谷在渠道建设初采用发展下线SP的方式,先把品牌、产品打出去,慢慢掌握渠道后再切换成直营模式。相较多出SP代理环节,灿谷直营可以给予更多返点,更有优势。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SP的‘马太效应’会进一步显现。”老陈强调说,“小SP现在已很难成长壮大,毕竟那些大SP也是大把烧钱、把握好市场时机才有今天的规模。”而面对当下困境如何转型,老陈指出,基于汽车金融对汽车销售的依附性,线下开店兼做汽车销售和汽车金融服务或许是SP谋求转型的一种尝试。但成本相对高,且SP除了要搞定渠道、金融,还要搞定车源和贸易,挑战并不小。“像云南汇通行一定程度上是占了入局早、市场培育扎实的优势,一些东西是不可复制的”。
正是应了那句话,“不转型只能等死,转型有可能转死”。所以自己公司规模不算大(10人左右)的老陈果断选择了退场转行。据老陈透露,他并非个例,跟他做SP业务年限相近的早就有关门的。
“大环境不好,经济下行、车市低迷,大家日子普遍没以前好过,行业到了洗牌期。虽然要离开了,但我也感谢这个市场曾让我尝到过甜头。”老陈说。
对于要转到什么领域,老陈未具体透露,只说要转到服务业,做点小而美、不容易被替代的事情。
PS:特别感谢文中老陈愿意把其经历、感受通过我们汽车金融大全分享出来,在此祝老陈后续事业顺利。也与同在汽车金融行业的朋友共勉~
作者: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