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宝安区海城小学喜讯不断,在深圳市第二批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周期考核中获得优秀,全市仅4所学校被评为优秀。

该校自被评为深圳市科研基地学校以来,就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特色评价体系、课程建设,铸就生长型校园文化。学校从三条路径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是借重大课题撬动学校发展,用一棵树的生长,模拟了儿童的生长历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指向素养的生长指标进行伴随式的评价。

二是搭建生长课程体系。学校打造了“双S”螺旋生长课程群,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核心素养塑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概括起来为“12345”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设置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突出“序列化”和“系列化”。

三是劳动教育全面育人。学校形成了“4+X”劳动教育体系,建构出P-CBI模型:智能新技术赋能下的新劳动教育。P:项目,指向项目式学习;C:协同,指向家校社协同;B:混合,指向线上线下双线混融学习;I:个性智能,指向核心素养的个性化学习。在此模型下尝试采用多地、多师及素养导向理念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将课堂从教室向家庭和社区延展,学习从独立向合作转变。如以班级为主体,劳动前,提供项目课程,创设劳动空间,发布项目选题,劳动经验调查;劳动中,情景引导,案例示范,任务驱动,展示评价;劳动后,拓展资源,发布亲子评价单,形成劳动教育的闭环。实现了家长、社区力量不需走进校园便能参与课堂,真正地章显了技术支持下的劳动教育的新特征。

海城小学在校长徐莹莹的带领下,学校立项国家教育部十三五规划课题,并在《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基础教育)》出版,被列为2019年广东省信息化融合创新推广培育项目和广东省信息化融合典型案例,被推荐作为省、国家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深圳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首批中国科技馆合作学校、深圳市首家阿里云智慧教育战略合作学校、阿里钉钉示范校、深圳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宝安区政府与中国教育学会共建“课程发展项目”实验校等。学生累计获奖226余人次,在科技、艺术、体育、学科、少先队等方面绽放光彩。出版专著两册,在核心刊物《中小学管理》等发表文章多篇。

办学五年来,海城教师获奖累计342余人次,其中包括市级以上46人次,国家级奖项19人次。发表、获奖论文40余篇,辅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0人次。62名专任教师在技能大赛共19人次获得区一等奖及以上,成为获奖比例最高的学校。学校连续2年被评为宝安区教室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未来,学校从科研立校走向科研兴校,在今后的办学中,不断发挥学校科研的引领作用,走向科研强校。

【撰文】刘倩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