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开”的姐妹们在唱自己的原创歌曲。 丁沁/摄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在北京昌平区东沙各庄,“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木兰花开”)的位置并不好找。一处僻静居民区路口的住宅楼,外墙下放置红色的衣物募捐箱,上方悬挂着服务中心牌子,并标注了一条长长的向右箭头,指向一侧低矮的小铁门。

穿过一条狭长的通道,“木兰花开”所在的一层平房出现于眼前。整齐排放的图书、摆满桌面的手工物件、墙壁展示的摄影作品、干净温馨的舞蹈排练厅……环境微微揭晓“木兰花开”的特征:这是一个功能指向精神文化生活的空间。

“木兰花开”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以关注和服务来京务工的打工女性为宗旨的社会服务公益机构,定位为帮助女性打工者更好地成长,12年来服务近5万人次。

什么是“更好地成长”?这个公益组织的一项努力是,给女工们开设写作课、摄影课、舞蹈课等,丰富她们的业余精神生活。

2021年,“木兰花开”曾联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赵志勇,在798艺术区推出了名为《个人史|游戏剧场+展“木兰的故事”——基层流动女工叙事》的综合艺术项目,展出了大量打工姐妹的小说、日记、照片、诗歌等。

当她们开始用自己的文笔和镜头讲故事,会展现怎样触动人心的生命刻度?

丰富女工精神生活,木兰的人际关系是“网状”互助的

2009年,曾有打工经历的齐丽霞和3个伙伴一起决定成立一个公益组织,专门为女性打工者服务。后来,“木兰花开”经过6次搬迁,最终落脚在北京昌平区东沙各庄。

齐丽霞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参与创立“木兰花开”前,她在深圳打工期间,就曾做过一些帮扶工作。

在生产线上,有年轻女生在感情方面没有经验,受到严重的身心伤害,齐丽霞就会主动帮助她们,纾解她们的心理困惑。

来北京创办“木兰花开”后,齐丽霞和团队一起发调查问卷,了解基层女性打工者收入、交友、生活娱乐等情况。

“我们得出结论,不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匮乏,没有放松的场所。休闲就是逛街,去商场购物,特别烦闷的时候给小姐妹打电话,向家里的父母打电话倾诉,不想打电话就躲到出租屋睡半天。”

齐丽霞她们还了解到,很多女工都有学习欲望,想学习英语、电脑、唱歌、跳舞等。因此,“木兰花开”既为这些女工提供可以自在聊天的空间,也为她们开设各种学习班。

齐丽霞说,目前,“木兰花开”的活动可以分为3个板块。第一是助力保障女工的日常生活,如提供社区内的儿童活动、亲子早教等;第二是开展日常文艺活动,包括开展演唱课、瑜伽课、摄影课、写作课,进行歌曲创作等;第三则是建立“木兰女工文艺队”,组织文艺展演。

齐丽霞期待来到“木兰花开”的姐妹们,关系不只是“求助与帮助”的单向关系,而是“网状的关系”,大家彼此因为“木兰花开”产生交集,相互支持,这是理想的状态。

今年35岁的张慧枝,最初是带孩子上亲子早教课而认识“木兰花开”,后来很喜欢这里的氛围,“特别认可木兰做的事情”,决定成为“木兰花开”的一名兼职工作人员,目前已工作一年。

“木兰像娘家,特别开心,姐妹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张慧枝说。

当普通女性开始写作

在木兰活动中心图书室,齐丽霞展示了女工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帆布袋、帽子、挂件、毛线织的玫瑰花……而在隔壁她办公室柜子里,还收藏着女工们学习摄影、写作的成果。每一本摄影集、文集,都有专属封面、署名。

齐丽霞说,给女工上课的老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大家都愿意一起做一些事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会进行线下线上同步授课,方便大家学习。

有打工姐妹从事家政服务工作,于是就用相机镜头记录自己的日常。繁琐的家务活在她一张张用心拍摄的照片里,显露出和平日看来不一样的模样。

比如一张照片里,阳台上洗干净的衣服整整齐齐晾晒在一起,被阳光穿透后呈现五彩缤纷的斑斓颜色。

这位打工姐妹在自己摄影集介绍文字里自豪地写:“带的孩子,不管大的小的,没一个不喜欢我的。”看顾孩子,“比自己亲生的责任心还大”。

齐丽霞说,有已经离京回到老家的女工,拍了一组记录“新生活”的照片,发给她们。摄影集装载了她往昔、今日和未来的一切。

“自由写作营”,也是齐丽霞一直鼓励大家参与的课程。

“木兰花开”的公众号近期推送过一篇写作营招募文章,题目是《当普通女性开始写作,我们会获得什么?》。开头如是写:“写作,是一种特别的探索自我的方式,一支笔开启的是与自己对话的大门,那些我们经历过的生活,会经由文字而变得鲜活。书写是自由的,没个人都可以书写。”

齐丽霞鼓励女工们,在手机备忘录、本子上,从50字写到100字,再从100字写到500字,一点一点获得成就感——“这是帮助姐妹们实现能力提升、自信提升的一个方法”。

她感慨,其实很多人语言很丰富很有趣,比如有个年轻姑娘困惑于婆媳关系,另一位60多岁的阿姨听到就随口说了一句——“羊肉贴不到狗皮上”,形容关系不融洽,这个比喻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齐丽霞觉得,既然人人都有自己生动的语言,不如写出来。

“有一些姐妹爱写日记,有表达欲望,只是担心不会表达。”齐丽霞就向她们建议,对着手机说语音,然后转成文字。遇到特别胆怯于写作的姐妹,齐丽霞会请志愿者帮忙整理,做成个人“自传”,发布于公益组织的公众号上。“越来越多姐妹觉得她的故事讲出来,可以给大家力量。现在,我们还有视频加文字的口述故事形式”。

在过去一期写作营的作品展示中,有人写生于重男轻女家庭自己处境的不幸;有人描绘辞职那天,第一次在“一屋子工衣”面前穿裙子和高跟鞋,惊艳全场;也有人写在美好年华因为观念保守没敢买一件美丽的短连衣裙,生娃后再无当初的身材,结果内心“一直放不下那件衣服”。

“不管是参加摄影、文艺队还是写作,她们能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包括自信。”齐丽霞说。

“一棵野生土长小草”的12年,木兰们要放声歌唱

“今年是我也是木兰的本命年,木兰12岁,我48岁。回望这有晴有雨的48载,感谢生命,也感谢相遇的每一个人。”

在齐丽霞的一篇自述里,她写,当初机构刚成立半年,就面临着生存挑战,没有任何资助。是各奔前程,还是继续坚持?最后几个伙伴作出了留下来、一起面对挑战的决定,然后开始了长达一年吃“馒头大餐”的日子。“我们就像一棵野生土长的小草”。

12年间,很多学生志愿者、社工加入“木兰花开”。

有一位志愿者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她是因为看到《生育纪事》被深深感动,于是加入“木兰花开”公益行动——2019年,“木兰花开”带来了舞台剧《生育纪事》。这部舞台剧,由赵志勇担任编剧、导演,以打工女性真实的生育经历为素材,由“木兰花开”的姐妹们排演完成。

这个学生志愿者表示,自己想做的公益是“行动趋向的、实践的、生根的”。“对当地一个小范围内的人们有切实的改变,在一个小范围内能建立一些很坚固的情感联系,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齐丽霞发现,近年来一些女性朋友,是通过网上的渠道辗转找到公益组织——她们可能是看到了朋友圈转发的公众号,对内容深感认可,进而留言希望参与“木兰花开”的线上活动。

齐丽霞说:“通过公益平台,我们不光是传播和筹款、请大家捐赠,也在平台上传播这些姐妹的故事、流动女性的自强不息,去讲她们在城市里打拼、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去克服——我们希望这种双方面的传播,让大家对流动女工群体更加有认知,看到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能给予更多支持。”

责任编辑:王国强,张玉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