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娘子军”,自80年代起就先后承担了神舟飞船返回舱、嫦娥五号返回器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系列空间探测用高性能轻质防热材料和防热结构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为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就是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91车间防热材料研制团队,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七〇三所结构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中心,是一个以女同志为主的科研团队。
受访者供图
空间探测器进入地外天体或者返回地球表面时由于速度极快,探测器表面将产生大量的热,必须进行防热材料的保护才能安全着陆。该项目关系着返回舱能否顺利飞行、安全返回,防热材料和防热结构的安全可靠直接决定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项目组凭着对航天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常人难以企及的细致、严谨和缜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凌英、邓火英、梁馨等人对几十种原材料进行了成百上千种的配方设计、筛选及无数次的试验,攻克了材料配方、成型工艺、材料修补技术等关键技术。王振河、邢亚娟等人则根据选定的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对蜂窝的尺寸及相关工艺进行细致的研究论证;乔亚琼等人负责机加和装配工艺,确保产品从毛坯件变成一件与图纸完全相符的产品。经过大家的精心合作与不懈努力,顺利通过了历次飞行考核试验。项目组研制的蜂窝增强低密度材料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热防护,为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的安全顺利返回提供了保障。
此外,项目组还承担了返回舱关键部件——大型防热拐角环的研制和生产这一艰巨的任务。项目组创造性地提出利用中密度玻璃钢烧蚀材料和低压热压罐成型工艺来制造拐角环和舷窗等局部防热件。经过无数次的工艺试验后,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满足了设计提出的防热和结构要求。
研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第一件试验件存在分层缺陷,这对项目组的打击实在太大。但是她们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认真反思,查找原因,从头再来。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在那最闷热的一昼夜里,一件优质的试验件在试验室里诞生了!闷热的天气,严密的防护服,几十度的高温,无数昼夜身心的疲惫,所有的这一切都无法掩盖此时成功的喜悦!
经历了数不清的通宵达旦技术攻关和技术归零工作,最终保证了返回舱的防热材料性能和防热结构的外型装配精度满足设计要求,顺利通过了历次飞行考核试验,为“神舟”飞船返回舱披上了安全可靠的“防热衣”。“神舟”飞船在返回地面时由于大气的摩擦,要耐受几千度的高温,正是由于有了飞船外层的烧蚀防热材料保护,宇航员才能安全返回。
科技创新无止境,该团队还突破了月球轨道返回的防热材料关键技术,为我国嫦娥五号的安全着陆奠定了坚实基础,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取样返回。同时掌握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火星大气的防热材料技术,为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活动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该团队在轻质防热材料及防热结构研究方面锐意进取,在运载火箭的防热结构轻量化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团队成员与团队共同成长,部分老同志在防热材料研制岗位上工作30余年,仍在努力奋斗,同时不断培养新员工,载人航天精神和科技创新精神不断传承。每个组员正如烧蚀材料一样,在这里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实现了国人的飞天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