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八大以来健康教育工作进展与成效。会议表示通过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从10年前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5.4%,也就是100个人里有25个人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前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的阶段性目标。

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要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强化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疾病一词由“疾”与“病”组成。古时候“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疾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不易觉察的小疾病”,就是“亚健康状况”,或称“第三状态”,中医则称之为“未病”。所谓“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的观点,“未病”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和谐状态,只是尚未达到可以称之为“病”的程度。

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健康。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是实施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中医药最具优势的领域。

为何中医“治未病”会成为国家健康战略?

1.医疗保障负担重

“治未病”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这是降低社会医疗成本、缓解医疗压力、解决医改难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疾病防控对以上重大疾病患者进行早期筛选,并给予积极预防,能有效地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降低死亡率,减轻医疗卫生的经济负担。

2.慢病问题突出,大众健康水平不高

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这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一般人无法判断自己的真实健康状态,很多时候当不健康的现象已经出现明显的表现才觉得不妥,这时候已经为时过晚,治疗起来也很痛苦且费用昂贵。

3.“有病才治”的观念根深蒂固

现在很多人有这样的理念和习惯,感冒了赶紧输液;肠胃不舒服了吃药;过敏了去医院等等只要身体一有问题无论轻和重最先想到的是药或医院,很多人过分重视治疗的作用,有病就去看病治疗,没病就万事大吉,而忽视了预防的价值。

4.“看病贵”是许多家庭的难题

我国每年新增加近400万癌症患者,每分钟就有7个人确诊,每年因此去世的人近300万,这个数字一直在逐年增长。“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据统计,中国人60%的人将60%的积蓄用于生命的最后28天,很多家庭“因病致贫”,甚至倾家荡产。

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饮食既然是保障生命的基本要素,自然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所以,也可以说,饮食是决定身体健康的第一要素。在此背景下促进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中国健康食品产业的欣欣向荣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期盼。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界一个重要的概念。食疗,作为我国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然成为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食物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必要的能量,也能在调节身体亚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食疗作为提高人们身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大有可为。

国家的重视和居民的需求将成为食疗养生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高,意味着国民逐渐意识到摒弃不良行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科学均衡的饮食结构及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科技发展与创新为中医食疗养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保证产品成分安全的同时,还能保证食材营养充分利用不被浪费。

公司起源于1998年,近年来推出的“把病房变为厨房,把药疗变为食疗”以及“中医食疗融入一日三餐”的理念受大众追捧,食疗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

将中医食疗傻瓜化,运用到日常一日三餐的食疗养生中,不是药,胜于药,是食物,却优于食物,把一日三餐变成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的生命力配方,人人可喝,人人爱喝,人人享受简便易行的日常养生。解决治病难,治病贵的难题。并强调,要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变成你的食物。

创始人陈老师说过,在2014年就提出2030预防规划,做到如今,并且我们要做政府想做,但做不了,做政府已经在做,却还没做好的事情。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期,或者说,我们正处于艰难的生存时代。要避免自己被时代淘汰,唯有开放自己,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调整自己的组织管理习惯,甚至很大程度上要否定自己,大健康就是在不断的调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