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职业分类是指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或相似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职业分类作为制定职业标准的依据,是促进人力资源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职业分类大典是职业分类的成果形式和载体,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就业创业、国民经济信息统计和人口普查等起着规范和引领作用。
1999年5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编制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标志着适应我国国情的国家职业分类体系的基本建立。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国的社会职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职业开始衰落甚至消失,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并发展起来。针对这一情况,2010年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统计局牵头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启动修订工作,历时五年,七易其稿,于2015年7月29日经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2015年版《大典》。
2015年版《大典》确定的职业分类结构包括四个层级,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依次体现由粗到细的职业类别。其中,细类是最基本的类别,即职业。2015年版的《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细类(职业)。
新职业是指《大典》中未收录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技能要求的职业。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产生,新职业也随之不断产生并发展,国家层面上予以认可、规范的新职业发布制度应运而生。新职业的认定程序是:按照向社会公开征集,申报单位填写、提交新职业建议书,经职业分类专家严格评审,再经公示及广泛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按一定程序审批,以国家正式文件形式发布,并在《大典》中补充完善。
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四批新职业。
2019年4月,发布13个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2020年2月,发布了16個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综合维修工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员。
2020年7月,发布了9个新职业: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
2021年3月,发布了18个新职业: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易货师、二手车经纪人、汽车救援员、调饮师、食品安全管理师、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职业培训师、密码技术应用员、建筑幕墙设计师、碳排放管理员、管廊运维员、酒体设计师、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