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认知中,在农村种地是体力活,只要有一身力气就可以了,每天辛勤下地劳动,就能获得好的收成。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有力气,肯劳作,只能说是能解决温饱,有饭吃,有衣穿,但是,要想靠种地来发家致富,光有力气还不行,还得有聪慧的头脑,也就是用脑子种地,同样的一块地,种同样的农作物,用同样的投入,用脑子种地和靠力气种地,所获得的收成真是天壤之别。

今天,为大家讲的故事主角就是这样一位头脑灵活的菜农,他种菜每亩地的收入是别人的2倍以上,靠着几亩蔬菜供2个孩子上大学读博士,在村里建城别墅,在城里买了房、小汽车,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

他叫周承家,今年50多岁,是县城郊区村子里的农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大家都是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县城的人口也暴增。人口多起来,对蔬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周承家他们的村子也顺势把水稻田改成了蔬菜地,村民也变成了菜农。

在刚开始种菜的时候,大家都像统一好似的,夏季种的都是辣椒、茄子、西红杮;秋冬季就能见到一大片整齐划一的包菜、萝卜小白菜,你建一个大棚,我也建一个温室,种相同的菜,收入也都是半斤八两。

几年后,随着菜农越来越多,种菜面积越来越大,县里就在村子附近建起了一个蔬菜批发市场,方便菜农们将自家种的蔬菜销往全县各地。

有了这个蔬菜批发市场,菜农们渐渐发现,周承家种菜就有些奇怪了,他不与大家保持一致了,在种植品种上,别人都种辣椒,他可能就会种豇豆,大家都种大白菜,他又选择种胡萝卜;就算是种相同的品种,他也会在种植时间上与别人错开,有时是迟种半月,有时又是比别人早种一星期。

而更让菜农们感到惊奇的是,周承家这些奇怪的做法让他获得了丰富的回报,他种的蔬菜总能赶在价格高的时候上市出售,获得的收入当然是翻倍,菜农们暗地里给他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论是每亩最少要比别人多赚3000元,这几乎相当于他们种一亩蔬菜的纯收入了。

菜农们从惊奇到羡慕,也不好当面向他请教,这属于人家赚钱的机密,就是请教他也不会告诉你,只好暗中效仿,他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可是,当菜农看到周承家前一年种植的蔬菜卖了高价,今年跟着种时,可周承家又换成了种植别的品种,或者是去年是推迟种植,到今年却又提前播种。恰好种植的菜又是高价,而其他菜农跟着他上一年种的菜,到了今年却又低价滞销。

跟着种的蔬菜也会卖不出去,菜农们只好放弃,眼睁睁看着周承家的菜卖高价,财富越集越多。

如今,周承家已经成为蔬菜批发市场的一位批发商贩,不再种蔬菜的他也将这些年比别人收入多的秘密告诉大家。

原来,自从蔬菜批发市场建成后,别的菜农都把批发市场当着一个销售场所,卖完菜都不愿意多呆一会,就回家去了。而周承家却对批发市场动起了脑筋,他把这里当成了解市场的一个窗口,不管卖不卖菜,每天都会到市场里来转转,看哪些品种的蔬菜好卖,什么时间上市价格更高,并把看到的都用本子记下来,每个季度,就把日记拿出进行总结研究。

通过几年的分析研究,他掌握了市场规律,并能准确推算每一种蔬菜菜在什么时间价格高,什么时间价格会低。

在种植蔬菜的时候,他就会按照自己的分析结果来安排种植什么品种,什么时间播种。比如种植韭菜,种植户们都会在11月初就覆盖农膜,到了12月上旬前后头茬韭菜就会大量上市,因为扎堆上市导致价格很低,而周承家会把覆膜的时间推迟半个月,这样,正好赶上韭菜销售的空白期,价格自然就高了。

总结:周承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农村种地也不能墨守成规、盲目地随从和跟风;需要懂得变通和创新,勤动脑、肯钻研,才能先人一步进上致富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