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一词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其发展过程、特征以及规律吗?
人性心理学认为,人具有自然、社会、精神这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的属性。这三种属性,为研究观察人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范围,以及辩证统一的审查视角。
而我们熟知的人际关系,则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借由各自独立的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关系。
广义而言,也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们彼此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以及相应的行为等。
客观来讲,任何行为和语言(心理现象),都是人性本身最直接的表达,更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这三种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心理层面上,它们都会转化为人的体验,并形成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生物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而这三种基本需要,就构成了人在身心发育过程中的全部心理动力。
人性心理学主张将人的精神性作为核心,并假设:如果以人性中的精神属性为中心,来看待和剖析人的行为举止的话,那么一个人对待外界的状态、态度,就反映了这个人在心理状态、大脑认知以及社会关系这三者的关系。
也就能够依据这三者所体现出的具体状况,挖掘或讨论个体心理特点以及变化缘由。
个体与自己的关系
在以人的精神性为核心的前提下,我们谈论外在关系时,首先会进入到自我、内在状态。因为,内在状态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初始源头。心理学爱好者都知道一个叫做内在小孩的心理学疗法。内在小孩疗法,主要处理的是个体与自己的关系。
这种疗法主张:个体在面对内心的自己时,要清晰认识到,重要的不是曾经、现在或将来发生什么事,而是当事情发生后,个体与自己的内在关系是否有所改变,以及个体如何看待或对待自己。
如果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很亲近可靠,那么他/她的生活将是充满活力、充满创意和高能量的;但如果两者关系是疏离的,就容易对生活产生厌倦、感到无力及无意义等负面情绪。
内在小孩疗法的治疗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怜自恨,增进自爱呢李与自我抚慰的能力。
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心理学家荣格,他于1940年首次出版的《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中,以《child within》章节,指成人所共有的儿童原型。
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隐含的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就等同于不要孩子气。因此逐渐与内心深处的内在小孩分离、割裂,并由此造成诸多情绪问题。
从客观角度来看,人们的内在小孩,更多的是指向了人之初所谓的赤子之心。当人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异化自己,与内在的赤子之心断掉联系后,就很容易产生失落、无助、迷茫感;失去了生命最初所获得的安全、幸福、悠闲感,进而感到痛苦和自责。
因此,当我们一直必须向外发展各种关系,以求取存在资源和资本时,为了内在的宁静与具体的幸福感,我们应该找寻到一个适当的情境,重新创造我们在孩提时所曾有过的感受(尤其是与父母相处的各种感受),以便能有精神意识回家的自由自在感。从而平衡或纾解因竭力向外求存而导致的各种情绪障碍。
心理学家葛洛夫(Grove)曾这样说过:如果你受伤时像个小孩,那么你就需要像个小孩般被医治。
所以,当我们与外界发生关联之前或者同一时间段,我们更应该重点关注自己的内在,以及内在小孩,梳理清楚自身与内在的关系,轻松上阵。
个体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人是在现实性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身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以及生存本能,使人们必须要与外界的人、事、物发生关联。这些关联中,会诞生出各种各样的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泛泛之交、竞争关系、强弱关系、冷热关系、亲情、爱情、友情、受迫害者与施暴者关系等等。
无论哪一种关系,都是人处于自身实际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简单而言,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是在照镜子: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言行态度,来反观并调整自身行为举止。
因为人无法全面审视自己,只能通过他人的审视、评价、反馈,来补全自己看不到的那一面。内外合一,才能对自身有清晰全面的了解。因此,在个体性格的形成过程中,镜像理论中的镜像效应,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影响力。
而除此之外,自我投射效应也在默默发挥着作用。
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将自己内心和自身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从生物属性角度而言,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会自然而然的人为其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或相近的特性或现象。因此,人们往往不假思索的,就把自身感情、意志、好恶等个性化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或者在一段关系中强加于他人。
因为这一过程发生的自然而然,几乎无法限制。因此,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属性因为缺乏对现实客观情况的分析,很容易发展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与现状错位的认知障碍。
比如,心地善良的人总以为别人也都是善良的,然而经常算计他人的人会认为别人也在算计他。一个内心阴暗的人看到所有人,都觉得具备和自己一样的阴暗心理。
自我性格投射,最容易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一框架,来知觉和认识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情况进行知觉和判断。在这种错误认知下,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就形成了。
譬如,在一段关系中,当人们以自己的特性框架去框其他人时,如果两人相似,则这段关系就会较为平顺常规。
但如果两人之间差异太大,那么当事双方就会认为对方有问题,对方的态度有问题,而绝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先入为主和自我投射效应在起作用。所以我们才说,一段关系中,别人对自己的态度,都是自己教出来的。这一方面是说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彼此进退原则,另一方面就是人们的自我投射效应在暗中发挥着作用。
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我们需要先理清自己与内在的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在正常状态下与他人展开良性循环。其次,在一段关系中,我们还需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以克服投射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避免将简单关系搞砸。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Nkwcomb, T. M. The varieties of interpersonal at- traction, In D. Cartwrighl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2nd cd.) Evanston: Row, Peterson, 1960.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